[实用新型]一种利用空气助压的节水型坐便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12358.X | 申请日: | 2011-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147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9 |
发明(设计)人: | 李义民;徐鹏俊;田海武;张所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唐山华丽陶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D3/10 | 分类号: | E03D3/10;E03D1/38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冀科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08 | 代理人: | 李桂芳 |
地址: | 063001 ***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空气 节水 坐便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节水型坐便器,属卫生洁具的坐便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水资源的不断匮乏,人们节水意识的不断加强。传统坐便器的耗水量已由最初的13升降到9升,近几年又降到目前的6升双挡(大排水量6升,小排水量4升)。中国专利号200820106407.2公开了一种“节水且不易堵塞的座便器”,这种坐便器节水效果好,且不易堵塞,但仍然还有节水的余地。如果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在既能满足各项标准要求的同时又能更加节水,是有关技术人员努力的方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比目前的6升双挡型坐便器更加节水,达到一次冲洗耗水量为3.5升的利用空气助压的节水型坐便器。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利用空气助压的节水型坐便器,坐便器的本体上有进水通道、副水道、主水道及喷射孔,其改进之处是,在水箱内有空气助压罐,空气助压罐为封闭的罐体,空气助压罐的上部有空气助压罐进水管道与外部进水管道相连通,空气助压罐的下端有出水口与坐便器的进水通道相连接,进水通道再通过坐便水圈分水管道、副水道管道分别与坐便水圈和副水道相连通。
上述利用空气助压的节水型坐便器,进水通道口位于坐便器水箱下部距地高度为270-280mm,与空气助压罐下端的出水口连通。
采用这种结构的利用空气助压的节水型坐便器,与现有技术相比较,进水压力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同时进水通道增加了坐便水圈分水管道和副水道分水管道等进水量分配管道,经过试验验证,这种结构的利用空气助压的节水型坐便器每次冲水量不超过3.5升,达到了较高的节水标准,同时排污能力和冲净效果都保持了现有技术的水平,是对现有技术的成功改进,在当前大力推广节水的形势下,值得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如下:进水通道口1、坐便水圈2、进水通道3、喷射孔4、主水道入口5、副水道分水管道6、坐便水圈分水管道7、主水道出口8、空气助压罐容水部分9、空气助压罐压缩空气部分10、空气助压罐进水管道11、空气助压罐12。
具体实施方式
图中显示,在水箱内有空气助压罐12,空气助压罐12为封闭的罐体,空气助压罐12的上部有空气助压罐进水管道11与外部进水管道相连通,空气助压罐12的下端有出水口与坐便器的进水通道3相连接。
图中显示,进水通道3前端的进水通道口1位于坐便器水箱下部,距地高度为270-280mm,与空气助压罐出水口连通。
进水通道3与坐便水圈分水管道7相通,坐便水圈分水管道7与坐便水圈2相通,坐便水圈2有20个冲刷孔,分别位于坐圈两侧和中间,直径分别为3-4mm,由喷射孔4冲刷座便器的水量为1.0-1.2升。
进水通道3同样与副水道分水管道6相通,喷射孔4设在副水道分水管道6上并相通,喷射孔4口的方向正对准主水道入口5 ,经过副水道分水管道6到达喷射孔4的水量为2.3-2.5升。主水道入口5通过主水道与主水道出口8相通共同组成主排污管道。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冲洗用水由空气助压罐12的出水口通过进水通道口1,进入进水通道3,再分别进入副水道分水管道6和坐便水圈分水管道7,其中经过坐便水圈分水管道7控制的1.0-1.2升水进入坐便水圈2通过水圈喷射孔冲4冲刷坐便器 ,其中经过副水道分水管道6的水进入喷射孔4,并经喷射孔4高速喷出并由喷射孔4控制的2.3-2.5升水进入主水道入口5,再进入主水道,水经主水道上半部进入与水道相通的主水道出口8,最后连同污物由主水道出口8排出坐便器。进入坐便水圈2的水用于完成坐便的刷洗功能水量控制在1.0-1.2升,进入副水道的水控制在2.3-2.5升,通过坐便水圈2和副水道的总水量不超过3.5升,完成一次座便器冲洗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唐山华丽陶瓷有限公司,未经唐山华丽陶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1235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