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腔镜持针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13305.X | 申请日: | 2011-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355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何建行;徐鑫;殷伟强;彭桂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何建行 |
主分类号: | A61B17/06 | 分类号: | A61B17/06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100 | 代理人: | 曹爱红 |
地址: | 51012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腔镜持针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术室常用医用器械,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各大医院进行胸外科、普外科、妇科等微创手术过程中经常使用的腔镜持针器。
背景技术
腔镜持针器是用于各大医院进行胸外科、普外科、妇科等微创手术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持针器械。现各大医院使用的的内镜持针器包括两种,一种是纯腔镜使用持针器,另一种是传统持针器的技术延伸,存在以下缺点:
1)纯腔镜使用持针器在妇产科及普外科应用较多,该类持针器能够很好的握持缝针,但是器械庞大,即使使用轻质材料仍会觉得很笨重,而且缺乏手感,需要凭感觉进针,出针,在吻合血管等精细操作时不适合使用。对于无很好腔镜基础的医生来说,在腔内使用持针器进针,出针,转向等操作更是费时,费力。这样就延长了手术时间,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2)由传统器械延伸的持针器,是在传统针持的基础上加长手柄,这样可以进行远距离的操作,而且由于与传统器械大致相仿,能更容易被广大手术医生接受。但是该器械由于只是单纯的手柄延伸,关节位置不变,当需要重新握针时根据杠杆原理,必然加大了手柄的活动幅度,在纯腔镜手术中,受切口的限制,是无法做到的。只能重新把缝针取出在腔外重新持针或转向等,这样就失去了真正的腔镜操作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腔镜持针器,该腔镜持针器操作简便、实用,还能进行精细操作,适合于腔镜操作,能很好满足医务人员的需要,达到医务人员的预期目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腔镜持针器,包括持针头、持针柄、拉杆及手柄,所述持针柄前端为持针头、所述持针柄后端连接所述拉杆,所述持针头由活动持针头与固定持针头组成,所述拉杆分别与所述活动持针头及所述手柄连接。
所述持针柄是具有细长空心的固定套管。
所述腔镜持针器还包括支架和连接片,所述支架固定在所述持针柄上,所述拉杆通过所述持针柄套管与所述活动持针头活动连接,所述拉杆通过连接片与所述手柄活动连接所述手柄的头端与所述支架活动连接。
所述固定持针头与所述持针柄铆接为一体,所述活动持针头能活动地铰接在固定持针头上。
所述持针柄的后端有清洗孔,所述清洗孔上有盖帽。
所述持针头张开后最大角度是30°。
所述活动持针头与所述固定持针头的咬合面为烫压处理的单面咬合,张开后咬合长度是1.0cm。
所述手柄的下部设有限位卡齿。
所述持针柄长度为10-12cm,直径为0.4-0.6c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拉杆分别与活动持针头以及手柄相连接的双关节的设计,本实用新型的腔镜持针器具有较好的手感,且针持头较传统器械更小,在进行血管吻合或其他小的管道吻合的时候能够很好的游走其中,而且不阻挡视野,可以进行精细的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腔镜持针器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持针头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双关节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腔镜持针器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腔镜持针器包括持针头1、持针柄2、拉杆3及手柄4,持针柄2前端为持针头1、持针柄2后端连接拉杆3,持针头1由活动持针头11与固定持针头12组成,拉杆3分别与活动持针头11及手柄4连接。持针柄2是具有细长空心的固定套管。持针柄2的后端有清洗孔7,清洗孔7上有盖帽71。持针柄2长度为11cm左右,直径约为5cm。手柄4的下部设有限位卡齿41。
图2是图1中的持针头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固定持针头12与持针柄2铆接为一体,活动持针头11能活动地铰接在固定持针头12上。拉杆3与活动持针头11活动连接。活动持针头11和固定持针头12张开后最大角度是30°。活动持针头11与固定持针头12的咬合面为烫压处理的单面咬合,张开后咬合长度是1.0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何建行,未经何建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1330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