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节能LED灯的散热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17347.0 | 申请日: | 2011-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291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23 |
发明(设计)人: | 胡永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顺德区威德利照明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V29/00 | 分类号: | F21V29/00;F21V17/12;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振安创业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5 | 代理人: | 姜林 |
地址: | 528305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节能 led 散热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节能LED灯的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普通的钨丝灯照明时耗能多,散热量大,灯泡易碎,寿命短。LED发光二极管具有能耗低、无污染、无辐射、体积小、亮度高、寿命长等诸多优点,属于被世界公认的绿色环保光源。目前在大部分的指示灯、霓虹灯等装饰性照明上得到了广大的应用。而且各国政府都鼓励发展LED技术以节约能源。
现有的发光二极体(LED)灯具通常具有一金属壳体,该金属壳体是以铝挤一体成型或直接以金属加工方式将一实心铝柱以车床及铣床等工具进行加工而成,其工序相当复杂,因此,增加制造成本。
此外,习知发光二极体灯具通常以直流发光二极体为光源,其需要将交流电源转成直流电源之降压、整流及稳压电路,以及发光二极体的驱动电路,这些电子元件除了占体积及增加制造成本外,也会产生热源,使习知发光二极体灯具的外壳温度达摄氏100摄氏度以上,严重影响发光二极体灯具的使用寿命及使用安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改进型LED灯,其使用交流发光二极体,不需要电源及驱动电路,除可降低制造成本外,亦可减少其所产生的温升,以增加该LED灯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节能LED灯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上壳体,其上具有一第一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的一端延伸有一第一结合片,且该上壳体的一侧具有一第一沟槽,另一侧则具有一第一凸缘;
一下壳体,其上具有一第二连接部,该第二连接部的一端延伸有一第二结合片,且该下壳体的一侧具有一第二沟槽,另一侧则具有一第二凸缘,该第二沟槽可供容置该第一凸缘,该第二凸缘则可容置于该第一沟槽中,藉以与该上壳体盖合;
一反光罩,置于该上壳体与该下壳体的一侧;
一发光二极体,置于该反光罩上且其接脚可贯穿该反光罩;以及
一灯头,固持于该第一结合片与第二结合片上,该灯头上具有与该发光二极体的接脚电气连接的导线,该灯头螺接于一灯座上。
所述的上壳体上具有多个散热鳍片,且该多个散热鳍片的一端呈渐缩状后与该第一连接部连接;该下壳体上具有多个散热鳍片,且该多个散热鳍片的一端呈渐缩状后与该第二连接部连接。
所述的上壳体的内部纵向两侧分别进一步具有至少一第一阶级部,横向则进一步具有至少一第二阶级部。
所述的下壳体的内部纵向两侧分别进一步具有至少一第三阶级部,横向则进一步具有至少一第四阶级部,该第二阶级部及第四阶级部可供支撑该反光罩。
所述的反光罩呈喇叭状。
所述的上壳体上进一步具有一第一开孔,该下壳体上对应于该第一开孔处进一步具有一第二开孔,且该第二开孔中具有螺纹,藉由一结合件可将该上壳体锁固于该下壳体上,其中,该结合件为螺丝。
所述的发光二极体为交流发光二极体。
头。
所述的反光罩上设有遮光罩。
所述的上壳体及下壳体由铝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改进型LED灯使用交流发光二极体,不需要电源及驱动电路,除可降低制造成本外,亦可减少其所产生的温升,以增加该LED灯的使用寿命;此外,其上壳体及下壳体为两片式组合而成,仅需一个模具,以降低制造成本;以及,藉由沟槽与凸缘的紧密结合,可防止该发光二极体所发出的光线外漏于该上壳体与下壳体的侧边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l为本实用新型LED灯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LED灯的组合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LED灯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阅图l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节能LED灯的散热结构,其包括:一上壳体10;一下壳体20;一反光罩30;一发光二极体40;以及一灯头5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顺德区威德利照明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顺德区威德利照明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1734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