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用转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18878.1 | 申请日: | 2011-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333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蔡淳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蔡淳荣 |
主分类号: | H01R31/06 | 分类号: | H01R31/06;H01R27/00;H01R24/00;H01R13/46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谭一兵 |
地址: | 52371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用 转接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接器,尤其是涉及一种实现不同电子设备间的电性连接的多用转接器。
背景技术
市面上的电子产品如个人数字助理、行动电话、数码相机、数码摄影机、台式电脑及笔记本电脑等,大多数皆具有通用USB接口,此些电子产品深受大众喜爱且便于使用,再搭配同样具有数据接口的电子产品使用,可以扩大电子产品的功能。
现今对于具有数据接口的电子产品的互相连接大多采用转接器的方式连接,转接器通常由内置的电连接器及包覆于电连接器的外壳组成,但是此类产品的接口的多样性,导致不同种类的电子产品需要不同的转接器来连接,为了克服此缺陷,就要搭配多种类型的数据转接器,此种转接器都是分开独立放置的,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容易造成产品的丢失,从而造成使用上的不便和困扰。。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在使用过程中不易丢失的多用转接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用转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部及第一连接部上形成的第一插接口;所述第二连接器设置有第一插接部及第二插接部,所述第一插接部包括第二插接口,所述第一插接口可对应插接于第二插接口内,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至少一侧壁向外延伸形成有连接臂,所述连接臂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固接。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臂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是一体成型的;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插接部设置有第三插接口,所述第三插接口与所述第一插接口为不同种类的端口结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多用转接器通过连接臂使得第二连接器与第一连接器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在一起,避免丢失,造成使用上的不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多用转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多用转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多用转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10及第二连接器20。所述第一连接器10包括第一连接部11、第一连接部11的前端向前延伸形成的线缆12及第一连接部11的后端开口形成的第一插接口13,其中第一连接部11的两侧壁分别向外延伸形成连接臂14,所述连接臂14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1是一体成型的。
所述第二连接器20设置有第一插接部21、第二插接部22、电路板23、装设于第一插接部21与第二插接部22外部的上壳体24及下壳体25,其中第一插接部21和第二插接部22均焊接于电路板23上,所述连接臂14通过超声波压合技术与所述上壳体24及下壳体25固接。所述第一插接部21设置有第二插接口211,所述第二插接口211与所述第一插接口13对应接合,所述第二插接部22设置有第三插接口221,以连接外接电子设备,所述第三插接口221与所述第一插接口13为不同种类的端口结构。
在使用时,第一连接器10的第一插接口13可以插入相应的外接电子设备的相应端口,也可以搭配插入第一插接部21的第二插接口211,然后将第二插接部22的第三插接口插入另一外接电子设备端口中,进而进行数据传输。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多用转接器100通过连接臂14使得第二连接器20与第一连接器10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在一起,避免丢失,造成使用上的不便。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蔡淳荣,未经蔡淳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1887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方便固定的笔筒
- 下一篇:连接器、传感器模块与通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