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食物保温车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20366.9 | 申请日: | 2011-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911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8 |
发明(设计)人: | 吴桂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汇星厨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G23/04 | 分类号: | A47G23/04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南锋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28 | 代理人: | 罗晓聪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食物 保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餐具技术领域,特指一种不仅可调节温度,而且保温性极好的食物保温车。
背景技术:
目前,食物保温车普遍应用于在饭堂、饭店等用餐地方,食物保温车用于对煮熟的食物进行保温,让食物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一定的温度。在冬天时分,由于天气冷,刚做好的食物很容易冷冻,使食物的口感和味道大打折扣,所以食物保温车成为饭堂等用餐地方必不可少的餐具。
一般的食物保温车都是采用内部装有水,然后对水进行加热产生水蒸气,从而对放置于车体上盛有食物的托盘进行保温,最终达到对食物保温的效果。此装置虽然具有一定的保温效果,但也存在一些的不足:
1、对水进行加热的控制性不好,而且加热慢,在对水进行加热的时候,水加热到沸点的时候形成蒸汽,蒸汽一般都是保持一定的温度,基本不可以温度进行调节控制。
2、蒸汽遇冷马上就会变为小水珠,在工作人员拿起托盘的时候,特别是对于戴眼镜的工作人员会产生较大的困扰,因为蒸汽遇到眼镜片会在镜片上形成一系列的水珠,影响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3、保护性不好,在对水进行加热,如果操作不慎或不注意,把水蒸干了还继续加热则很容易损坏食物保温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不仅可调节温度,而且保温性极好的食物保温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一种食物保温车包括:一车体和加热装置,所述的车体设置有上、下层区域,于上层区域底部安装有一贯穿车体两侧的水平通道,其中,水平通道中安装有一加热装置,并与一鼓风机的管道连通。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水平通道两侧边开设有多数个通孔。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上层区域顶部安装有多数个支架,其中,多数个支架形成有多数个承置座,一托盘放置于承置座上。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加热装置包括:安装于车体正面的控制开关和安装于水平通道内的红外线电热管。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下层区域一侧边开设有一开口。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车体采用双层不锈钢设置,其中,双层不锈钢之间留有间隙。
本实用新型食物保温车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采用风机吹风,利用红外电热管对该风(即气体)进行加热,而热风则对放置于车体上盛有食物的托盘进行加热,最终达到对食物保温的效果。
2、本实用新型采用红外电热管对气体加热,并设置有控制开关,由于气体可加热的温度范围大,所以可以很好地控制气体的温度。
3、本实用新型采用热风加热,不会出现如现有食物保温车把水蒸干的现象,因此,可以更好地保护保温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体 11上层区域 12下层区域 121开口
2水平通道 21通孔 3支架 4控制开关
5托盘 6支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见图1-3所示,一种食物保温车,包括:一车体1和加热装置,具体而言,所述的车体1采用双层不锈钢设置,其中,双层不锈钢之间留有间隙。所述的车体1设置有上、下层区域11、12,于上层区域11底部安装有一贯穿车体1两侧的水平通道2,其中,水平通道2中安装有一加热装置,该加热装置包括:安装于车体1正面的控制开关4和安装于水平通道2内的红外线电热管。所述的车体1底部安装有多数个支柱6。
所述的水平通道2两侧面开设有多数个通孔21,水平通道2两端口裸露于车体1两侧,并与一鼓风机的管道连通。所述的上层区域11顶部安装有多数个支架3,其中,多数个支架3形成有多数个承置座,一托盘5放置于承置座上。所述的下层区域12一侧边开设有一开口121,形成一放置空间,该放置空间可以放置一下金属餐具,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散热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汇星厨具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汇星厨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2036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