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真空接触器控制的氢能发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22312.6 | 申请日: | 2011-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635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1 |
发明(设计)人: | 王纪忠;王靖;朴廷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中靖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8/04 | 分类号: | H01M8/04;H02J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028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高新技***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真空 接触器 控制 发电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设计一种氢能发电装置,尤其是一种基于真空接触器控制的氢能发电装置。
背景技术
在过去的氢能发电系统中,为了能够安全的以微小的控制信号达到直接驱动大电流负载目的,通常会在发电系统的终端-蓄电池后加载一个固态继电器。固态继电器是由微电子电路、分立电子器件、电力电子功率器件组成的无触点式开关,用隔离器件实现了控制端与负载端的隔离,固态继电器的输入端用微小的控制信号,能够达到直接驱动大电流负载的目的。但是通过高分子氢能燃料电池转换的电能的状态是不稳定的,无论是其电压值还是电流值可能瞬息万变,在这种极端的电能条件下使用固态继电器很显然技术风险很大,现在市场上的固态继电器的功耗普遍偏大,压降也大,不适合大电流的工作状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功能稳定、功耗小的基于真空接触器的氢能发电装置,此套装置解决了以往在蓄电池后加载固态继电器而存在的安全隐患,同时更好的解决了氢能发电到负载使用之间的过渡问题。
[0004]本发明中的主要部件真空接触器,利用真空灭弧室灭弧,能够用以频繁接通和切断正常工作电流,供远距离接通和分断电路以及频繁启动和停止交流电动机之用。
[0005]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达到发明目的:
一种基于真空接触器控制的氢能发电装置,包括真空接触器,所述的真空接触器分别于蓄电池、开关、负载相连,所述的蓄电池通过二级管与AC/DC电路、DC/DC电路相连,所述的AC/DC电路、DC/DC电路上连高分子氢能燃料电池,下接蓄电池。
[0007] 所述的真空接触器的工作电源为9V至36V之间,所述的真空接触器通过开关控制电路控制真空接触器的开关闭合状态。
所述的蓄电池有两路电路接进,一路是AC/DC电路,另一路DC/DC电路。
所述的AC/DC电路、DC/DC电路都与高分子氢能燃料电池相连,所述的高分子氢能燃料电池通过采集氢气发电。
所述的AC/DC电路、DC/DC电路都通过单向导通的二极管与蓄电池并联,防止电流反流造成漏电。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通过真空接触器控制蓄电池与负载之间的电流过渡,最大限度的将由于蓄电池压降大等不稳定因素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
本发明以真空接触器为媒介,使得氢能发电系统更加稳定,电流输出控制更安全。
本发明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选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这些实施例,是参照附图仅作为例子给出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原理图
其中:1——真空接触器;2——蓄电池;3——负载;4——开关;5——AC/DC电路;6——DC/DC电路;7——高分子氢能燃料电池;8——二极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案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包括真空接触器(1),所述的真空接触器(1)分别于蓄电池(2)、负载(3)和开关(4)相连,其中开关(4)是用来控制真空接触器(1)的开断状态的,蓄电池(2)作为真空接触器(1)的输入端,负载(3)作为真空接触器(1)的输出端,蓄电池(2)中的电能通过开启状态下的真空接触器(1)传输至负载(3)。真空接触器(1)主要由真空灭弧室和操作结构组成,其中真空灭弧室具有通过正常工作电流和频繁切断工作电流时可靠灭弧两个作用,但不能切断过负荷和短路电流。操作结构式由带铁芯的吸持线圈和衔铁构成,线圈通电,吸引衔铁,接触器闭合;线圈失电,接触器断开。真空接触器(1)的这两个功能在电能过渡过程中得到了体现:当开关(4)处于开启状态下,配合真空接触器(1)操作结构开启,整个真空接触器(1)启动,首先蓄电池(2)不稳定的电能进入开启状态的真空接触器(1),真空接触器(1)通过自身的灭弧作用将过压下的电流回归成工作电源下的电流状态,然后将正常工作电流传输至负载(3),使得负载(3)的可扩展性和通用性大大加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中靖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中靖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2231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