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动循环给液试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24132.1 | 申请日: | 2011-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557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丁玉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3/04 | 分类号: | G01M3/04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科诚专利事务所 13113 | 代理人: | 张红卫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循环 液试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通过液体给覆于制件表面实现对制件密封检测的试漏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对汽车桥壳的焊缝质量进行检测的自动循环给液试漏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汽车桥壳的生产过程中,需要用焊接的方法将各部位连接起来,如果焊缝有内外通透的裂缝,那么该汽车桥壳在使用的过程中就会产生漏油等严重的质量隐患,所以,在焊接完毕后要对它进行试漏检验。传统的试漏检验方法是:将汽车桥壳的腔体密封后通入具有正气压的压缩空气,再在汽车桥壳外表面涂抹上肥皂水等试漏液,如果有内外通透的裂缝,裂缝处溢出的气体会使试漏液产生气泡,从而发现裂缝的所在位置,试漏液被倒在一个桶中,使用毛刷蘸取后涂抹在焊缝位置,从汽车桥壳外表面流下的试漏液再被接回另一个桶里,两个桶交替使用,使试漏液可以循环使用。这虽然可以检测出焊缝的质量,但是由于工人用毛刷蘸取试漏液来涂抹,操作过程比较慢,检测时间过长,工作效率低下,且工人直接靠近汽车桥壳焊接后仍具有高温的部位进行涂刷操作,有可能被烫伤。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以对汽车桥壳焊缝质量进行快速检测的自动循环给液试漏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循环给液试漏装置,其通过试漏液给覆装置将储液器中的试漏液给覆至设置在试漏平台上具有密封状态下正气压的汽车桥壳的外表面,对汽车桥壳的焊接质量进行检测,该装置包括可连通试漏平台与储液器的对试漏液进行回收存储的回液装置,该回液装置与储液器的连通管口处设有封堵塞,该封堵塞具有对密封状态下储液器中试漏液表面施加压力以实现试漏液给覆时与连接管口密封配合的第一状态,以及试漏液表面压力消失时,在回液装置回收存储的试漏液压力作用下打开的第二状态。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改进,所述回液装置包括对试漏平台流回的试漏液进行过滤的过滤装置。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所述回液装置的底面所在的高度不低于储液器的容腔顶部所在的高度。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进一步限定,密封状态的汽车桥壳与储液器内的试漏液表面由同一气压源供压。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进一步限定,所述气压源供送的气压≥0.2Mpa。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进一步限定,储液器的下端侧壁设有在清除杂质时开启的常闭的排污口。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进一步限定,所述给覆装置包括连通插入储液器的软管和与软管固连的喷淋装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待检桥壳表面可以通过给覆装置快速的被涂覆上试漏液,而从试漏平台流回的试漏液又被收集送回储液器进行循环利用,减少了工人的操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免工人受伤,降低了工作强度,并且结构简单,易于实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汽车桥壳、2-封堵头、3-试漏平台、4-回水管、5-过滤装置、6-回液装置空腔、7-连通管、8-储液器、9-排污口、10-排污口堵头、11-连通管口、12-封堵塞、13-进气管、14-软管、15-喷淋装置、16-给覆装置、17-回液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自动循环给液试漏装置,在现有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了包括有封堵塞12的回液装置17,该封堵塞12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即在第一状态时,封堵塞12将连通管口11封闭,储液器8内的试漏液在外界气压的作用下,由给覆装置16给覆到汽车桥壳1的表面,在试漏液表面气压消失时,由于回液装置17内回收存储的试漏液的压力作用,使封堵塞12处于打开的第二状态,回液装置17内回收存储的试漏液流回储液器8内,实现了试漏液的自动循环利用。
基于上述的设计思想,本实用新型包括:
试漏平台3,该试漏平台3四周围有高出上表面的挡水墙,底部设有回水孔,在承载被封堵头2密封的汽车桥壳1的同时,将汽车桥壳1外表面流下的试漏液收集起来,通过回水孔流出。
储液器8,其具有存储用于试漏检验所需量的试漏液的空腔,以及设在底部侧壁可在清除内部杂质时开启的常闭的排污口9,排污口9通过排污口堵头10进行密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2413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