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特种精密仪器仪表用电缆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24956.9 | 申请日: | 2011-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307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23 |
发明(设计)人: | 邵文贞;束玲;巫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新科电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17 | 分类号: | H01B7/17;H01B7/02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余成俊 |
地址: | 2383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特种 精密 仪器仪表 用电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仪表电缆,尤其涉及一种特种精密仪器仪表用电缆,适用于精密仪器仪表、机械加工设备等重要设施的高精度仪器仪表用电缆。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社会化进程步伐的加快,造就通信技术和计算机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仪器仪表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这对配套使用的仪器仪表电缆的性能也同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配套用仪器仪表电缆,其结构通常为铜导体聚乙烯绝缘铜丝编织聚氯乙烯护套,该传统产品的抗电磁干扰效果较差,常存在“信号传输不稳定,信号失真、仪器误操作”现象,显然已不能满足一些高精度传感器或仪器仪表对抗电磁干扰特性的苛刻要求,并且普通电缆的阻燃性差,燃烧时产生有毒腐蚀性气体,一旦发生火灾会对昂贵的仪器仪表造成二次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特种精密仪器仪表用电缆,较好地改善了各种信号传输的高度稳定性和不失真,不易燃烧,即使发生火灾也不会产生有毒腐蚀性气体,不会对精密仪器仪表造成二次伤害。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特种精密仪器仪表用电缆,包括两个导体组,两个导体组分别采用包裹绝缘层的两根导体相互绞合成束构成,其特征在于:两个导体组外侧分别包裹有分屏蔽层,分屏蔽层从内到外依次采用第一铝箔绕包层、第一铜丝编织层、第一软铜带绕包层,包裹分屏蔽层的两个导体组外侧包裹有总屏蔽层,总屏蔽层从内到外依次采用第二铝箔绕包层、第二铜丝编织层、第二软铜带绕包层,所述的总屏蔽层外包裹有护套层。
所述的特种精密仪器仪表用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绝缘层采用材料为高密度聚乙烯。
所述的特种精密仪器仪表用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护套层采用材料为高阻燃聚烯烃。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本实用新型采用分屏蔽层和总屏蔽层的双层屏蔽结构,分屏蔽层与总屏蔽层分别有铝箔绕包层、铜丝编织层、铜带绕包层从内到外三层绕包,抗电磁干扰强,信号传输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特种精密仪器仪表用电缆,包括两个导体组1,两个导体组1分别采用包裹绝缘层2的两根导体1-1相互绞合成束构成,绝缘层2采用材料为高密度聚乙烯,两个导体组1外侧分别包裹有分屏蔽层3,分屏蔽层3从内到外依次采用第一铝箔绕包层3-1、第一铜丝编织层3-2、第一软铜带绕包层3-3,包裹分屏蔽层3的两个导体组1外侧包裹有总屏蔽层4,总屏蔽层4从内到外依次采用第二铝箔绕包层4-1、第二铜丝编织层4-2、第二软铜带绕包层4-3,总屏蔽层4外包裹有护套层5,护套层5采用材料为高阻燃聚烯烃。
为满足高精密设施对屏蔽的严格需求,需提高防外部电磁干扰性能,即提高屏蔽效应,这需要进行严谨合理的结构材料设计。众所周知,屏蔽效应取决于屏蔽材料、屏蔽层覆盖面和屏蔽层截面积。而屏蔽材料以金属材料为佳,屏蔽层覆盖面需达到100%以上为好,另外屏蔽层截面积越大,电磁感应的电流越能快速输入地下,减少电流穿透到线芯而产生的外干扰,也就是屏蔽层对电磁衰减A越大,防干扰性能就最佳。
屏蔽效应以常以屏蔽系数γ表示(γ=1/A),屏蔽系数越小越好,而在国内一些厂家如双屏蔽变频电缆企标γ值才达到0.6左右(铜丝疏绕+铜带双屏蔽结构),即便最严格的三层屏蔽型(即“铝箔+铜丝编织+铝箔”结构)射频电缆γ值才达到0.005左右,这仍不能适应高精密设施对屏蔽的技术要求。
为进一步降低其值,本实用新型采用新颖结构材料设计,即屏蔽采用一层铝箔重叠绕包封闭完好后(屏蔽覆盖率达到100%以上),另额外设置一层编织密度较大的铜丝编织屏蔽(编织密度达到95%以上),再在铜丝编织外重叠绕包一层软铜带(铜带厚度达到0.05mm以上),组成三层金属分项和总体屏蔽结构,γ值可达到0.0004左右,这样就充分保证了各种信号传输的高度稳定性和不失真,能有效避免传统电缆常存在的“信号传输不稳定,信号失真、仪器误操作”的弱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新科电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新科电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2495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