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搅拌预热与聚酯固相增粘一体化反应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26595.1 | 申请日: | 2011-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655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庞劲风;卜小军;李闯;赵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海新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G63/78 | 分类号: | C08G63/78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21200 | 代理人: | 梅洪玉 |
地址: | 116023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搅拌 预热 聚酯 固相增粘 一体化 反应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搅拌预热与聚酯固相增粘一体化反应器,可以作为聚酯固相增粘反应器或反应器预热段。
背景技术
通过聚酯切片固相缩聚可以得到特性粘度高、大分子量的聚酯。目前聚酯固相增粘生产反应器多采用充填式和屋脊式。本实用新型属于填充式反应器。
对于单纯充填式反应器,如日本东丽、细川及美国Bepex公司的技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需要先将聚酯切片预热至反应温度后再进入充填式反应器中进行增粘。在预热器中,聚酯切片被逆行氮气加热,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受预热器高度的限制,聚酯切片气体的分布存在微小差异,加上切片承受的堆积压力,使在高温作用下切片易发生滞留结块现象,而影响产品质量和正常生产。
由于上述的设备技术缺陷,细川、Bepex均不得不采用复杂的机械破碎出料机构,用来解决切片结块、出料不畅的问题,由此不可避免会产生粉尘,影响产品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搅拌预热与聚酯固相增粘一体化反应器,该装置是一种结构合理紧凑、预热速度快、受热均匀的集预热、增粘于一体的PET固相增粘反应器。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搅拌预热与聚酯固相增粘一体化反应器,由上筒体和下筒体组成,上下两个筒体通过筒体法兰连接。反应器自上而下又划分为插入式进料段、搅拌预热段、热风混合段、反应段和冷却段,搅拌预热段、热风混合段、反应段、冷却 段等多个功能段,依次连接。
插入式进料段为直短管,位于上筒体,由搅拌预热段的顶部垂直插入,其下出口距搅拌器最上层搅拌桨100-150mm,自重下落的物料料位在此到达最高点,确保料位不会过高而造成切片被氮气吹出;出风口位于反应器顶部,整个反应器系统通入的氮气由出风口排出。
搅拌预热段位于上筒体顶部,其内部装有一个多层分布的搅拌桨,搅拌桨由安装于上筒体顶部中心的电机拖动;搅拌预热段的下部连接法兰,再与热风混合段相连;搅拌桨的旋转搅拌,使搅拌预热段内的物料顶端料位平整,改善了切片分布,同时防止切片结块。
热风混合段,位于下筒体上部,由锥型网、伞形分布器、脊型导管和进风口组成。锥型网为开有直径为1.6mm圆孔的多孔板加工而成,上口装有翻边环,通过上下筒体的连接法兰与下筒体固定在一起;锥型网的上口直径与筒体连接法兰内径相同,下口直径为400-700mm;锥型网下部中心的位置装有伞形分布器,由固定于锥型网下方均布的脊型进气导管支撑。脊型导管使伞形分布器的下腔与锥型网外壁相通。锥型网与下筒体内壁之间形成具有一定容积的腔室,在此腔室位置的筒体壁上沿切线方向开两个中性点对称的进风口。
热风混合段下面为反应段,此段位于下筒体中部,为圆形空筒,切片充于其中;该段筒壁外侧焊有半圆热媒保温盘管,可减小环境变化对反应温度的影响。此段的切片在高温氮气的保护下,进行固相缩聚增粘反应。自进风口切向进入的热风与从反应段上来的热风在锥型网、筒体及堆积切片形成的腔室内旋转混合。在混合腔室内的风部分由脊型导管进入伞形分布器的底部,再沿伞形分布器下边缘向上扩散至预热段中心区域的切片内;另一部分风由锥型网孔直接进入锥型网内,再向上扩散至预热段外围区域的切片内。
冷却段由锥型分布器、进风口组成,位于下筒体下部;锥型分布器位于反应器下筒体下端中心,其底向下。新风进风管从锥型分布器下方进入腔体中心位置,管口垂直向上。反应完毕的切片从出料口出料,进入下一工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装置具有结构紧凑、预热速度快、受热均匀、反应稳定、不易结块、容积效率高、受环境因素影响小的特点。工艺上,不仅使反应产生的热量加以利用,还省去了传统装置中的切片冷却设备,节省了一次性的设备投资,降低了运行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装置热风混合段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装置搅拌预热段俯视图。
图中:1进料口;2直短管;3搅拌器 ;4出风口;5出风段;
6伞形分布器;7脊型导管;8搅拌预热段;9热风混合段;10进风口;
11锥型网;12热媒盘管;13反应段;14热媒管口;15冷却段;16进风口;
17出料口;18锥型分布器;
I-上筒体 ; II-下筒体; III- 筒体连接法兰。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海新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大连海新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2659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无焊接结构的锚杆支护用梯子梁
- 下一篇:双位自动绕弦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