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中有害微体生物的灭杀装置及输水工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26870.X | 申请日: | 2011-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200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16 |
发明(设计)人: | 王兆印;徐梦珍;王旭昭;刘玮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50 | 分类号: | C02F1/50;C02F9/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 代理人: | 张涛 |
地址: | 1000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中 有害 生物 灭杀 装置 输水 工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中有害微体生物的灭杀装置,特别是水体中的污损生物幼虫的灭杀装置及输水工程系统。
背景技术
自然界各类水源(包括淡水和咸水)中一般会含有一定量的会对人类构成危害的微体生物。人类在使用这类水源时,或者为了控制有害微体生物的成长时,就需要对水中有害微体生物进行杀灭。所述水中有害微体生物是指体长0.01-5mm的微小水生生物,主要为中小型浮游生物,所述水中有害微体生物包括直接对人类构成危害的生物或者在其长大以后会对人类构成危害的生物,或者是有害生物的宿主生物。例如污损生物的幼虫等。
许多输水工程的运行都受到污损生物不同程度的困扰,污损生物在工程物体表面和缝隙中大量附着生长,所造成的生物污损有些已经严重影响到输水工程的正常运行甚至会引发运行事故。所述污损生物是指附着或固着在工程物体上生长的固着生物成虫,其幼虫通常为上述的浮游生物,属于本实用新型所称的水中有害微体生物;所述生物污损是指污损生物对工程物体的包裹、腐蚀以及对输送水体的污染。所述输水工程包括输送淡水、咸水或其它水体的管道、箱涵、隧洞及其附属工程;所述工程物体是指输水工程的结构物体和输水设备(如:水泵、闸阀)的水下部分。所述生物污损的直接危害在于降低输水工程的输水能力、缩短输水工程的使用寿命和增加输水的运行与维护成本。
所述污损生物属于固着生物,其在自然水域的固体物质上附着或固着以后就不再移动或移动距离较小,不会直接入侵到输水工程中,入侵输水工程的是污损生物幼虫,即本实用新型所称的水中有害微体生物。所述污损生物幼虫是污损生物在幼年尚处于浮游阶段的生物,其个小体轻可随水流做长距离的迁移且具有主动附着物体的特性,当其随水流进入输水工程以后便会择机附着在工程物体上,并在工程物体上成长为污损生物(固着生物成虫)。所以,进入到输水工程的污损生物幼虫是输水工程中污损生物的来源,属于所述水中有害微体生物。污损生物幼虫对输水工程的入侵能力很强,比如在繁殖的高峰季节,自然淡水水体中沼蛤幼虫的密度可达5000个/m3以上,海水中的贻贝(包括美洲著名的入侵物种斑马贻贝(Dreissena polymorpha)等)幼虫或藤壶幼虫也是如此。输送水源中含有高密度的污损生物幼虫,会导致输水工程中污损生物的高密度生长和对工程物体造成严重的生物污损。目前全球每年都得耗费极庞大的人力及资金在清除污损生物上。因此,消除输水工程(无论淡水还是海水)中的污损生物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现有的灭杀污损生物与减少污损生物附着量的方法主要有:
1,人工铲刮方法:即每年都要对管道中的污损生物进行铲刮处理。处理工作必须在全线停水的情况下进行,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铲刮过程中还会对输水管壁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影响到输水工程的使用寿命。而且铲刮后的管壁较铲刮前更为粗糙,更利于污损生物的附着,会带来更大的隐患。
2,涂料防护法:即在工程物体表面涂刷防护涂料,以提高物体表面的光滑度,减少污损生物的附着量,有些涂料中含有杀虫剂,可以对污损生物进行杀灭,但从应用情况来看,防护效果并不明显。
3,化学灭杀法:目前研究了多种化学灭杀剂用于污损生物的灭杀,如采用氯气和次氯酸钠作为沼蛤的杀灭剂,但实际应用的报道极少。在饮用水输水工程中采用化学方法防止污损生物入侵、减少生物污损更需谨慎,化学药剂对水质及环境的影响均不容忽略,且巨大的化学药剂量成本很高。
到目前为止,尚无安全、可靠、有效、可选择性的杀灭所述水中有害微体生物的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针对水中有害微体生物的灭杀装置,利用水流通过不同规格的孔板产生的不同的脉动波,能够有效的有选择的灭杀水中一定体长范围的水中有害微体生物,不仅满足水源的使用要求,而且不损伤或少损伤水中生活的与灭杀对象体长不同的生物,对水源的使用更为有利,本实用新型还涉及应用该灭杀装置的输水工程系统。
一种水中有害微体生物的灭杀装置,包括过流通道和其中安装的孔板,所述过流通道包括进水端和出水端;在所述进水端和/或出水端具有推动水体流动的动力系统;所述进水端和/或出水端具有给水和/或排水的流量或流速调控装置;所述孔板沿过流断面方向横过所述过流通道,并与所述过流通道的内壁固定连接,而且所述孔板与所述过流通道内壁之间不留空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2687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利用胆红素下脚料提取胆汁酸的方法
- 下一篇:打样机改进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