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蓄热式大规模电力储存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26922.3 | 申请日: | 2011-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606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陈昌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静 |
主分类号: | H02J15/00 | 分类号: | H02J1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28003 四川省广元***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蓄热 大规模 电力 储存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蓄热式大规模电力储存系统,尤其是一种适于解决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的削峰填谷问题的蓄热式大规模电力储存系统。
背景技术
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存在电力不稳定的问题,其大规模并网的技术瓶颈是电力储存技术。常规电网的用电峰谷现象造成电力损失在20%以上,电力储存技术可提高供电连续性和稳定性。现有电力储存技术,有电池储能、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能、蓄热储能、蓄冷储能等多种技术,大规模电力储存技术进入实用的有抽水储能、熔盐储能。抽水储能的储能效率只有60-70%,盐池储能造价较高。生产实践中急需一种成本低效率高的大规模电力储存技术出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蓄热式大规模电力储存系统,其造价低,可就地施工建造,节省场地,储能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包括:电加热装置、储热体,以及相配的热回收发电装置,所述电加热装置是电弧放电加热装置,所述储热体是设于地面数米之下的岩土层。其原理是:本技术类似于电弧炉的工作原理,将用电负荷低谷期间的富余高压电能,转变为低电压大电流输送至电极,利用电极与设于地面数米之下的岩土层之间 产生放电电弧,电弧产生高温加热岩土层,使岩土层在放电区周围形成800℃以上的高温区,设于地面数米之下的受热岩土层的外围岩土层自然构成保温层,保温效果理想;用电负荷高峰期间,根据需要,热回收发电装置可将受热岩土层的热能通过热交换的形式导出,带动发电机发电,将电能补充至电网。
一种改进是所述电弧放电加热装置包括设于所述地面与岩土层之间的数个放电蓄热竖井单元,放电蓄热竖井单元内设有升降式电极,所述放电蓄热竖井单元的井壁由内至外设有保温层和绝缘层;所述热回收发电装置包括设于所述地面与岩土层之间数个蒸汽发生竖井单元,所述蒸汽发生竖井单元内设有升降式蒸汽发生器,所述升降式蒸汽发生器是一个设有水汽系统的锅筒体,锅筒体产生的蒸汽可供气轮机发电;放电蓄热竖井单元和蒸汽发生竖井单元相间排列。其原理是:放电蓄热竖井单元的井壁设有保温层和绝缘层,其井壁与电极之间不产生电弧,升降式电极下端部与井底的岩土层之间产生电弧放电,加热井底岩土层,电弧中心部分可达1800℃高温,岩土层可成熔融状态,升降式电极可以由一个升降机连接控制其升降,从而保证产生电弧的可控性和连续性,多个并置的放电蓄热竖井单元共同发挥作用,构成地下高温储能区;升降式蒸汽发生器可以由一个升降机连接锅筒体,升降锅筒体可控制其受热状况,提升可减少受热,减少蒸汽发生量,从而减少电能输出;反之,下降可增加受热增加蒸汽发生量,从而增加电能输出。放电蓄热竖井单元和蒸汽发生竖井单元的设置数量可根据需储存电力的规模进行设计。
还有一种改进是所述保温层是耐火砖结构,绝缘层是玻璃渣结构。采用耐火砖与玻璃渣,其成本低,保温和绝缘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造价低,可就地施工建造,节省场地,储能效率高,由于采用地下岩土层作储热体,没用储热体的体量限制,其蓄热容量巨大,特别适于大规模或超大规模的电力储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2是放电蓄热竖井单元的横截面结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包括:电加热装置1、储热体2,以及相配的热回收发电装置3,所述电加热装置3是电弧放电加热装置,所述储热体2是设于地面数之下的岩土层4。一种优选实施例是储热体2是设于地面设于10米以下的岩土层4。其原理是:本技术类似于电弧炉的工作原理,将用电负荷低谷期间的富余高压电能,转变为低电压大电流输送至电极,利用电极与设于地面数米之下的岩土层4之间产生放电电弧,电弧产生高温加热岩土层4,使岩土层4在放电区周围形成800℃以上的高温储能区11,受热的岩土层4的外围岩土层自然构成保温层,保温效果理想;用电负荷高峰期间,根据需要,热回收发电装置3可将受热的岩土层4的热能通过热交换的形式导出,带动发电机发电,将电能补充至电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静,未经陈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2692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实验动物肺脏灌注固定装置
- 下一篇:救生舱舱门密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