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温远程隔离隔膜计量泵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27804.4 | 申请日: | 2011-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030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25 |
发明(设计)人: | 李强;程道武;宫恩祥;柴立平;姜漫;燕浩;张军辉;朱维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华升泵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B13/00 | 分类号: | F04B13/00;F04B43/02 |
代理公司: | 合肥诚兴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9 | 代理人: | 汤茂盛 |
地址: | 231131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温 远程 隔离 隔膜 计量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隔膜式计量泵结构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温远程隔离隔膜计量泵。
背景技术
隔膜式计量泵目前已经成为流体计量应用中的主力泵型。但是传统隔膜计量泵的隔膜固定支架、进液阀和出液阀均固定在柱塞缸体上,压力流体的温度很快传到隔膜和机械油,受到隔膜材料及机械油介质性能的限制,要求压力流体的温度不宜太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实现输送高温压力流体,避免高温传递到损害隔膜和机械油而致其损坏的高温远程隔离隔膜计量泵。
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温远程隔离隔膜计量泵,包括内腔构成油池且容纳相互配合的柱塞和柱塞缸体的壳体,壳体上连接有隔膜固定支架和隔膜前盖,其内设置隔膜,以及连接有泵进口端和出口端的泵缸体,其特征在于:隔膜前盖依次经由皮托管、隔离液管与泵缸体相连。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隔离液管为双层复合管,其中一个管路供工作介质通过,另一个管路供冷却液通过,通过冷却液体对工艺液体或称工作介质实施冷却,这样可以有效避免高温传递至隔膜和机械油所在部位,从而起到保护作用,由于隔离液管为刚性管,这样可以保证通路的畅通,流阻小有利于冷却液的顺利通过,为了配合隔离液管的安装,与之配合地采用了皮托管过渡连接,这样可以方便管路的布置与调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隔离液管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高温远程隔离隔膜计量泵,包括内腔构成油池11且容纳相互配合的柱塞12和柱塞缸体13的壳体10,壳体10上连接有隔膜固定支架14和隔膜前盖15,其内设置隔膜,以及连接有泵进口端51和出口端52的泵缸体50,隔膜前盖15依次经由皮托管30、隔离液管20与泵缸体50相连。上述隔离液管20实际上就是将工艺液体实施冷却的装置,可以采用多种结构,以下详细说明优选的具体结构方案。
所述的皮托管30一端经由连接法兰16与隔膜前盖15相连,另一端与隔离液管20相连,隔离液管20经由法兰40与缸体50相连。具体结构中选择连接法兰16、法兰40实现与缸体50、隔膜前盖15的连接是十分简单而可靠的方式。采用皮托管30与隔膜前盖15和隔离液管20连接的方式,这样可以保证隔离液管20安装就位,皮托管30具有调整适应性,方便了管路的连接。
结合图2,隔离液管20采用双层管体结构是既简单又有效的方案,具体讲就是所述的隔离液管20包括内管21和外管22,内管21和外管22之间构成密闭腔体,外管22的两端设置与所述的密闭腔体连通的冷却水进口221、冷却水出口222,所述的内管21两端分别与皮托管30、缸体50相连。
与隔离液管20固连的法兰40与缸体50的贴合面之间设置绝热垫41,采用绝热垫41可以避免法兰40与缸体50的贴合面直接接触而出现的热传导现象,首先杜绝了一部分热量传递的途径。
作为隔离液管20的优选结构,所述的外管22两端的内壁与内管21之间设置固定环23,三者焊接为一体。这种结构可以保证内、外管21、22的基本定位。
所述的隔离液管20上设置补液管24,补液管24的里端与内管21连通,外端延伸至外管22外部。
所述的壳体10安装固定在底座60上,缸体50固定在支撑架70,支撑架70与底座60相连。
本实用新型中,冷却水从冷却水进口221进入、从冷却水出口222排出,工艺液体从补液管24进入并从放液口17排出,从而实现了冷却工艺液体的效果,高温在隔离液管20内由冷却水实施冷却,尤其是隔离液管20经由法兰40直接与缸体50连接的,热量在绝热垫41的作用下首先被隔绝一部分,传递到隔离液管20处的热量又被及时冷却,有效避免了热量向隔膜泵一侧的传递,进而保护了隔膜和机械油,确保了计量泵安全可靠的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华升泵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合肥华升泵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2780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