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双端面磨床加工圆锥内圈的导向支撑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27834.5 | 申请日: | 2011-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641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06 |
发明(设计)人: | 陈玮;张永刚;刘勇;张晓宾;王彬;张秀娟;张玉玲;左玉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4B7/17 | 分类号: | B24B7/17 |
代理公司: | 洛阳明律专利代理事务所 41118 | 代理人: | 李路平 |
地址: | 471039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端面 磨床 加工 圆锥 内圈 导向 支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加工轴承圆锥内套的辅具,主要涉及一种用于双端面磨床加工圆锥内圈的支撑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用于加工如附图1所示的圆锥内圈主要用双头磨床软磨圆锥内圈的高度,一次磨一个端面,加工效率相对较低,此外若圆锥内圈大端面有毛刺、积屑瘤等缺陷很容易使端面垫高进而造成端面废品。为提高软磨圆锥内圈端面的加工效率,目前开始使用双端面磨床磨加工圆锥内套。
双端面磨床虽然效率高一些,但对于如附图1所示的圆锥内套产品,其导向支撑装置如附图2所示由上导板1,左右两个导向板以及左侧下导板4,上导板1底部和圆锥内圈大外径接触,左侧下导板4顶部和圆锥内圈大外接触,用于支撑圆锥内圈。由于左侧下导板4只有一个,产品3在磨加工过程中由于与左侧下导板4只有产品大外径一个接触点而容易放置不稳,容易把端面磨成平行四边形,进而造成端面废品。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解决双端面磨床磨加工圆锥内套产品放置不稳情况,以解决双端面磨床不能磨加工圆锥内套产品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双端面磨床加工圆锥内圈的支撑方法,用于解决在使用双端面磨床磨加工圆锥内套产品放置不稳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其包括上导板,左、右两个导向板以及左侧下导板,导板底部和圆锥内圈大外径接触,左右两个导向板分别设置圆锥内圈的左右两侧,上导板底部和圆锥内圈大外径接触,左侧下导板的上端和圆锥内圈大外径接触,在圆锥内圈的小外径下部设置右侧下导板,右侧下导板上端支撑在圆锥内圈小外径上,右侧下导板下端设置在支撑装置上
所述的支撑装置主体为一“L”支架,支架上部通过螺丝和右侧导向板连接,支架底部设置有用于调整右侧导向板高低位置的顶丝,顶丝上部和右侧下导板接触。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装置可使产品在磨加工过程中产品下部与左右两侧下导板分别具有接触点,使产品放置平稳;根据产品大、小外径的差别,通过上下移动顶丝来调整新导板的高度保证产品能水平放置进而增强产品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经过试用,使用效果较好,不但满足加工要求,支撑可靠性高,而且调整方便,能够实现在不更换下导板的情况下,仅通过调整就能适应不同型号的产品。
附图说明
附图1是圆锥滚子轴承内圈示意图。
附图2是现有双端面磨床磨加工的支撑示意图。
图中:1、上导板,2、右侧导向板,3、圆锥内圈。4、左侧下导板。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方法示意图。
图中:1、上导板,2、右侧导向板,3、圆锥内圈。4、左侧下导板,5、左侧导向板,6、螺丝,7、支架,8、右侧下导板,9、顶丝。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
如附图3所示,其包括上导板1,左侧导向板5、右侧导向板2以及左侧下导板4、右侧下导板8,上导板底部和圆锥内圈大外径接触,左右两侧导向板分别设置圆锥内圈的左右两侧,上导板1底部和圆锥内圈大外径接触,左侧下导板4的上端和圆锥内圈大外径接触,右侧下导板8设置在圆锥内圈小外径下部,右侧下导板8上端支撑在圆锥内圈小外径上。右侧下导板8下端设置在支撑装置上。所述的支撑装置主体为一“L”支架7,支架7上部通过螺丝6和右侧导向板2连接,支架7底部设置有用于调整右侧导向板2高低位置的顶丝9,顶丝9上部和右侧下导板8接触。
使用时先将圆锥内圈3放置在双端面磨床的左侧导向板5和右侧导向板2之间,圆锥内圈上的上导板1底部和圆锥内圈大外径接触,使双端面磨床左侧下导板4的上端和圆锥内圈大外径接触,在圆锥内圈小外径下部设置右侧下导板8,使右侧下导板上端支撑在圆锥内圈小外径上,从而使圆锥内圈3在磨加工过程中产品与左右两侧下导板分别具有一个支撑点,使产品放置平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未经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2783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