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微动模型系统的运动模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27998.8 | 申请日: | 2011-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216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16 |
发明(设计)人: | 鲁青;林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二○七所 |
主分类号: | G09B9/00 | 分类号: | G09B9/00;G09B25/02 |
代理公司: | 核工业专利中心 11007 | 代理人: | 高尚梅 |
地址: | 10085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动 模型 系统 运动 模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运动模拟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验证弹头中段目标电磁特性的微动模型系统的运动模拟装置。
背景技术
为便于精确打击,在弹道导弹的飞行中段须将弹头和诱饵加以识别。利用弹头和诱饵的微运动特征进行目标识别是其中的一个研究方向。
根据弹道导弹的进攻技术可知,单轴稳定的弹头通常利用自旋保持空间定向。在飞行中段,释放弹头时,自旋弹头会由于横向扰动而产生进动。进动简而言之就是目标在自旋的同时自旋轴又做锥旋运动,弹头进动轴和自旋轴的交点为弹体的质心。进动是弹头中段飞行的重要特征,表现为很强的规律性,而对于诱饵空间碎片等或没有采取姿态控制,呈现翻滚等随机的运动方式;或有的诱饵在抛撒时采取了较粗略的姿态控制,在自旋的同时也作进动,但与真弹头相比进动角较大。因此若能测量出目标的旋转周期、进动角的大小,就能根据这些微运动的特征判断出弹头和诱饵。但是目前没有一种装置能够模拟弹头的微运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动模型系统的运动模拟装置,该装置能够模拟弹头的微运动,从而在弹道导弹的飞行中段将弹头和诱饵加以识别,便于精确打击目标。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一种微动模型系统的运动模拟装置,包括弹体,其中,弹体内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自旋电机、与自旋电机一端固定连接的俯仰框架、固定安装在俯仰框架顶部的俯仰半轴、固定安装在俯仰框架的底部下俯仰半轴、与下俯仰半轴连接的俯仰被动扇齿、与俯仰被动扇齿啮合的俯仰主动齿轮、固定安装在自旋电机外部的锥旋框架、固定安装在锥旋框架尾部的俯仰电机,上俯仰半轴、下俯仰半轴均支撑在锥旋框架内,俯仰电机与俯仰主动齿轮连接,锥旋电机的一端位于弹体内、且与锥旋框架尾部端面固定连接,锥旋电机的另一端悬置于弹体外,锥旋电机的中部固定安装有机构支架和汇流环。
所述的弹体内固定连接有法兰,法兰与自旋电机固定连接。
所述的自旋电机上设有自旋电机减速器,自旋电机减速器的输出轴与法兰固定连接。
所述的旋电机减速器外固定套有俯仰框架、且俯仰框架与自旋电机减速器壳体的左端面固定连接。
所述的俯仰电机上设有俯仰谐波减速器,俯仰谐波减速器固定连接在锥旋框架尾部,俯仰谐波减速器输出轴外套接有俯仰主动齿轮。
所述的锥旋电机包括锥旋轴、锥旋轴承、锥旋轴套、锥旋轴座、锥旋电机减速器,锥旋轴的一端与锥旋框架尾部端面固定连接,锥旋轴通过锥旋轴承支撑在锥旋轴套内,锥旋轴套尾部固定在锥旋轴座前部左侧壁上,锥旋轴座尾部底面固定连接在机构支架上,锥旋轴另一端连接在锥旋电机减速器的输出轴上,汇流环的内圈与锥旋轴尾部固定连接,汇流环的外圈与通过螺钉固定在锥旋轴座的前壁右侧壁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该装置能够够模拟弹头的微运动,即能够模拟弹头的自旋和锥旋运动,既可单独自旋或锥旋,也可同时自旋并锥旋,锥旋轴角度可动态调整,自旋轴与锥旋轴的交点(俯仰轴)在弹体质心位置,并且所有传动部分都不对弹头的正方向构成遮挡,结构形式巧妙、紧凑。自旋频率:0~3Hz,锥旋频率:0.05~1Hz,锥旋半锥角:0~20°。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微动模型系统的运动模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B-B向剖视图。
图中:1.弹体,2.法兰,3.自旋电机,4.自旋电机减速器,5.俯仰框架,6.上俯仰半轴,7.下俯仰半轴,8.俯仰轴承,9.锥旋框架,10.俯仰被动扇齿,11.俯仰电机,12.俯仰谐波减速器,13.俯仰主动齿轮,14.锥旋轴,15.锥旋轴承,16.锥旋轴套,17.锥旋轴座,18.机构支架,19.锥旋电机,20.锥旋减速器,21.汇流环,A.弹体质心,α.锥旋半锥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弹体1内中部延其周向铆接有法兰2,法兰2与自旋电机3的自旋电机减速器4的输出轴一端连接,输出轴的该端插接在法兰2内,输出轴的端部与法兰2通过螺钉固定连接,输出轴的周向与法兰2通过平键连接。俯仰框架5套在自旋电机减速器4的壳体外,且俯仰框架5通过螺钉与自旋电机减速器4壳体的左端面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二○七所,未经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二○七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2799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高压发电系统
- 下一篇:巴士专用高性能丙烯酸聚氨酯罩光清漆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