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箱散热歧管结构及散热歧管表层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32175.4 | 申请日: | 2011-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549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吴学宝;陈建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学宝;陈建豪 |
主分类号: | F28D1/04 | 分类号: | F28D1/04;F28F1/10;F28F19/02;F28F21/00;F01P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智英财专利代理事务所 11301 | 代理人: | 张俊阁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市***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箱 散热 歧管 结构 表层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水箱散热歧管结构,尤指一种具快速吸热与散热及快速吸冷与散冷特有机能的冷却水循环型水箱歧管及其表层结构。
背景技术
依据目前冷气空调或汽车水箱所实施的冷、热交换运作或是散热机构,必需依据自然法则---能量不灭定律的规范下进行;而且,冷、热交换能产生多少的冷却效应,相对地就会产生等量的热效应,或是将冷、热效应互换时,亦同;因此,在无法改变前述自然法则前题下,唯一可达到节能之法,就是加速其冷却效应与热效应,以及散冷效应与散热效应,方能有效利用于“利用能”与“排出能”,而两者间的关若能达到一个加速效果,也就能使能源利用率到最少,有效提高热源转换的应用值。
因此,就目前所知的单纯冷却散热各式水箱与冷气空调冷、热交换机构中,水冷却所需的散热歧管与空气散热所采的散热歧片的各种运用,扮演着散热主要角色。
现有散热水箱所使用的散热歧管与冷气空调散热歧片中,绝大部份均是以铜合金管或铝质片材料制成,且该等铜合金管或铝质材料所制成的散热歧管或散热歧片,不是借着内部冷却水循环带走热量就是借助风扇带动风力的通过,进而形成加速散热效果;然而,就采用铜合金歧管或铝质材料散热歧片而言,其主要目的就是取其具有相当的吸热与散热效应,可使所产生的“利用能”与“排出能”做有效利用与排除;因此,才能在不改变冷、热交换结构为前提下,进一步加快前述散热效应利用率,将可有效截取所需的“利用能”,如:冷气空调;与加速排除不需要的“排出能”,如:汽车水箱、散热水箱......等,以相对提高能源应用效率,且能大幅增加水箱对于热源转换的应用值。
然而,不幸的是,在一般散热水箱与冷气空调所运用冷、热交换机构中,所使用的散热歧管或散热歧片,虽具有基本的散热效应,但对于效率与速度两者,均显难以增加与不足;因此,现有散热歧管或散热歧片仍然停留在原材料透过结构变化达到增加面积方式的基础性上,以达到散热最原始效能,无法真正达到由加速吸热与散热或是吸冷与散冷速度下,获得较高的“利用能”的利用率。
因此,针对于散热水箱所运用的散热歧管,不论是以结构配置所达的便利性,还是进一步加速其吸热致而散热或是吸冷致而散冷双重机能,将是本实用新型所需讨论的重要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箱散热歧管结构及其表层结构,尤指一种特有的冷却水循环型水箱歧管结构设计案,主要由:上置封合箱与下置封合箱并配合基架所固置的数个散热歧管所组成,其中:固设于基架上的数个散热歧管,为本实用新型特征关键所在,而上、下置封合箱的主要功能,则是提供每一数个散热歧管与冷却水形成为连通性结构,可让冷却水能于整个水箱中进行进水与排水作用;因此,该上、下置封合箱呈一中空构体,且位于上、下置封合箱的构体上分别开设有进水端与排水端;同时,于上置封合箱另增设一补水口,以形成为基本的岐管式散热水箱构体;其次,每一散热歧管以两端所设的嵌槽,分别嵌设于基架所预设的固定嵌孔,以利于实施焊合固定与外缘封闭,并使每一散热歧管在配置后,均呈凸置于与基架的基准面,亦等于是呈凸置于与基架构成密封结构的上、下置封合箱内部。
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领域与前述的数个散热歧管的每一散热歧管,利用所具的快速吸热与排热的特有机能,主要是接收热源所产生的热能,经由每一散热歧管快速吸收冷却水热量的同时,使该散热歧管即同时快速排除吸取冷却水的热能,而整个机具所产生的热效应,即能相对地有效加快其吸热与排热作用,并不断依此原理循环,使热源不致过热进而有损坏之虞。
依据上述学理所述,该固设于基架上的每一散热歧管,其表层结构分别建构出第一层(最内层)的防锈层、第二层(夹层)的纳米陶瓷层与第三层(最外层)的超导层所组成,其中:
第一层(最内层)的防锈层,为防止散热歧管因水路实施而有锈蚀现象,故而采以喷布方式实施全管表面防锈处理。
第二层(夹层)的纳米陶瓷层,为增加散热歧管(铜管)表面硬度与第一层(最内层)的防锈层进行隔离,以及赋予超导层借此一纳米陶瓷层所形成的介质,进而增赋超导层的附着力,且该纳米陶瓷层同样采以喷布方式实施全管表面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学宝;陈建豪,未经吴学宝;陈建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3217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激光能量计电热等效校准系统
- 下一篇:一种改进的干燥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