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旋膜除氧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33914.1 | 申请日: | 2011-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535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程玉梅;刘颖超;苏振华;武大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泰安市利德容器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2D1/50 | 分类号: | F22D1/5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1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旋膜除氧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火力发电厂、垃圾焚烧发电厂等各类电厂所用除氧装置的改进。具体说是一种高效的旋膜除氧器。
背景技术
在电厂中锅炉给水的除氧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现有的除氧器从外形上看主要有立塔、水箱两部分组成。这些除氧装置的缺点,主要是结构复杂、运行噪音大、除氧效果不稳定,不能完全保证锅炉给水的标准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中的缺点,提出一种结构改进了的旋膜除氧器,使除氧水中溶氧量始终维持在7μg/L以下,适应性强,运行噪音小,节能效果显著。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由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该旋膜除氧器包括除氧塔和水箱两部分,在除氧塔的上部装有旋流喷管和降液管与上隔板、中隔板、下隔板组成的水室和辅助汽室,水室的一侧连接给水入口混管,辅助汽室的一侧连接辅助蒸汽管,在除氧塔的顶部装有汽水分离装置和排气管,旋流喷管下方是汽水自由交换空间,汽水自由交换空间的下方装有淋水二次分配器和填料组,在除氧塔的底部装有四组升汽帽,中间是落水管,在水箱上装有升汽管、落水管和辅助加热管,水箱与除氧塔采用群管连接。
在上隔板、中隔板、下隔板之间把降液管与旋流喷管按比例顺排或者错排,并焊接固定,分别形成上部的水室和下部的辅助汽室,旋流喷管上分布有按规律排放的微孔,降液管的上端加工有液体下流的切口。
锅炉给水的除氧及传热传质过程在除氧塔内完成,给水经过以下两个阶段的除氧:
第一阶段,水从给水入口混管进入除氧塔上部的旋流喷管、降液管与上隔板、中隔板组成的水室内,通过旋流喷管上的微孔进入旋流喷管内沿内壁旋流而下。上升的蒸汽从旋流喷管的下部进入旋流喷管,与喷出的水膜进行传热传质冷凝后与旋流喷管中的水膜一同向下流动,水流出旋流喷管后在汽水自由交换空间继续与上升的蒸汽传热传质直至落入淋水二次分配器,完成第一阶段除氧和淋水的第二次重新分布。被分离出来的氧气、二氧化碳等不凝结气体经汽水分离装置分离排入大气,水被阻止落到上隔板上,经降液管的切口流下,与上升的蒸汽继续上述的传热传质过程,达到除氧的目的,同时还防止了上隔板可能的存水。第二阶段,给水落入淋水二次分配器后进入填料中,进一步增大了汽水接触面积,完成第二阶段除氧。蒸汽从水箱升汽管进入塔中的升汽帽中,经四组升汽帽的二次分配进入除氧塔,先与填料组来的水换热,完成第二阶段除氧后经淋水二次分配器进入汽水自由交换空间。除氧后的水经落水管进入水箱备用。
当给水负荷变动幅度超过额定工况时,启用辅助蒸汽管,使蒸汽进入中隔板与下隔板组成的辅助汽室,通过旋流喷管的微孔为旋流而下的给水补充旋转动力,同时给予加热,促进除氧,从而保证除氧效果。
当水箱内的给水温度偏低时,启用辅助加热管,使蒸汽进入水箱中的水中,进行辅助加热,以维持正常水温,保证除氧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适应性强,运行噪音小,节能效果显著,可使除氧水溶氧量始终维持在7μg/L以下。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除氧塔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除氧水箱的剖面示意图。
在图1中:1.除氧塔;2.给水入口混管;3.汽水分离装置;4.排气管;5.旋流喷管;6.降液管;7.上隔板;8.水室;9.中隔板;10.辅助汽室;11.辅助蒸汽管;12.下隔板;13.汽水自由交换空间;14.淋水二次分配器;15.填料组;16.升汽帽;17.落水管。
在图2中:18.水箱;19.升汽管;20.辅助加热管。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泰安市利德容器制造有限公司,未经泰安市利德容器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3391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全预混柱状燃烧器
- 下一篇:烟气余热回收鳍片管余热锅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