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电子模块化实训台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34762.7 | 申请日: | 2011-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069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吴建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石狮市鹏工汽车教学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B25/02 | 分类号: | G09B2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27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电子 模块化 实训台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教学设备领域,涉及一种针对汽车全车电器系统进行教学演示的实训台的结构改进。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汽车全车电器系统实训台大部分采用的是整体台架式,即采用一个平放的桌面和立式的板面,将电器原件平铺式布置在板面上,通过隐藏或者半隐藏的线束将各元件进行连接,在供电后通过操作电器开关可使各元件进行工作,但是这种实训台存在以下缺陷:一是此实训台只能进行整体的实验,而无法做到每个系统单独运行;二是由于线束隐藏或者半隐藏,比较凌乱和复杂,使得学员们根本就分辨不清线束的具体走向,故拆装及检测也很不方便;三是实训台布局的检测点太少,且基本属于程式化设置,非常不利于学员们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甚至仅仅只能实现动作演示的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汽车电子模块化实训台,其可以实现各个系统模块化演示,即可以根据教学需求进行各个模块的随意组合,也可以单独对一个模块连线进行实验演示,从而能够实现汽车全车电气系统的开放式教学演示,克服现有汽车全车电器系统实训台的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包括电源模块,电源模块分别通过开关与雨刮模块、灯光照明模块、车门控制模块、后视镜模块、音响模块、仪器信号模块、起动机模块、发动机模块一一连接,起动机模块通过开关与发动机模块连接,发动机模块通过开关与发电机模块连接后再通过开关与电源模块连接;所述的发动机模块由点火组件、喷油嘴组件、节气门总成组成,通过开关与仪器信号连接;所述的雨刮模块主要由原车雨刮电机、雨刮继电器、操作开关组成,通过开关与仪表信号模块连接;所述的灯光照明模块主要由左右前照灯总成、左右雾灯总成、轮廓灯、左右后尾灯总成、车室内灯组成,通过开关与仪表信号模块连接;所述的车门控制模块主要由车门控制器件,即前左右门锁、前左右玻璃升降全部器件、后左右门锁、后左右玻璃升降、音响喇叭组成,通过开关与仪表信号模块连接;所述的后视镜模块安装原车位置,系统固定左右后视镜和操作开关,通过开关与仪表信号模块连接;所述的音响模块固定汽车音响主机和自动天线,通过开关与仪表信号模块连接。
优选地,发电机模块单独运转时,可由三相异步电机带动发电机,实时模拟发动机转速;动态检测充电系统是否正常工作,同时为用电设备提高能量。
优选地,上述每个模块中都设有检测端子;用于学员们故障排除及理论学习使用。
优选地,所述的汽车音响主机具有收音或者CD播放功能;
优选地,上述每个模块中均设有OBD-II外接诊断接口;能通过解码器等读取动态数据流和故障码等参数,实时监控运行数据变化。
优选地,所述的检测端子为开放式检测端子,可方便地通过外接仪器、仪表对实际工作时的各个模块的动、静态工作电压、电流、频率等信号进行实时检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各个模块之间设置的开关来实现模块的单独实训或者是任意两个以上模块的组合实训,能够实现汽车全车电气系统的开放式教学演示;且操作非常简便,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各个模块中还设有开放式检测端子及外接诊断接口,可方便地通过外接仪器、仪表对实际工作时的各个模块的动、静态工作电压、电流、频率等信号进行实时检测,检测出故障原因后排除故障,充分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因此,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汽车全车电器的实操培训和理论教学,可通过实际操作进行汽车整车电器的动态模拟演示、故障设置、故障诊断和故障排除等,作为汽车电器教学以及考核使用。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石狮市鹏工汽车教学设备有限公司,未经石狮市鹏工汽车教学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3476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风信子离体快速繁殖方法
- 下一篇:香樟北移栽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