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虹膜缝合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35006.6 | 申请日: | 2011-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117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9 |
发明(设计)人: | 张晗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F9/007 | 分类号: | A61F9/007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杨琪 |
地址: | 250014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虹膜 缝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虹膜缝合器。
背景技术
虹膜缝合手术,是临床上常规手术之一,现有技术中的缝合方法一般为:用长针从一侧角膜穿入,进入眼内后,穿过撕裂虹膜两侧边缘,然后从对侧角膜穿出,长针进行的方向与虹膜裂开的方向垂直。剪去线端的缝针,从上方晶体植入切口,用晶体钩将缝线两端从眼内拉出,在切口外打结后,拉紧线的两端,用人工晶体调位器慢慢将打好的线结推至虹膜裂口处;然后再用同样的方法打第二个结并推入眼内,即Mc Cannel法。但其存在以下缺陷:对虹膜的牵拉较大,线端的拉出使用晶体钩,推送使用人工晶体调节器,很容易损伤虹膜和角膜内皮。
虹膜缝合固定后房型人工晶体手术中,由角膜切口进针,在晶状体襻附近穿过虹膜中周部,至后房绕过晶状体襻,经该襻的对侧穿出虹膜返回前房,穿过周边部角膜出针,线端拉出和线结推入眼内的方法与虹膜缝合手术类似。
现有技术中,虽然有一些改良的缝合方法,但仅仅是方法的不同,未有虹膜缝合手术专用的器械。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专门用于虹膜缝合手术的医疗器械,即:虹膜缝合器。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虹膜缝合器,包括虹膜缝合固定器和线结推送器,其中,虹膜缝合固定器包括手柄和固定杆,固定杆与手柄连接,固定杆末端设有“Y”型分叉;线结推送器包括手柄和推送杆,推送杆与手柄连接,推送杆末端设有线结档栓,线结档栓末端设有凸台,由于线结档栓和凸台的存在,在线结档栓两侧形成凹槽。
使用:如进行虹膜裂伤的修复时,操作如下:在虹膜撕裂侧作一约1.5mm的透明角膜切口,虹膜缝合固定器从切口进入前房,用“Y”型分叉固定撕裂虹膜边缘,然后用长针从一侧角膜穿入,进入眼内后,穿过撕裂虹膜两侧边缘,然后从对侧角膜穿出,长针进行的方向与虹膜裂开的方向垂直。撤掉固定器,剪去线端的缝针,从切口用线结推送器顶端的凹槽将缝线两端从眼内拉出,在切口外打结后,拉紧线的两端,用线结推送器顶端的凹槽慢慢将打好的线结推送至虹膜裂口处;用同样的方法将第二个结推入眼内,手术完成。
本实用新型的虹膜缝合器包括两个器械:虹膜缝合固定器和线结推送器,虹膜缝合固定器可减少虹膜缝合时虹膜受牵拉程度,便于在虹膜穿针;线结推送器方便线端的拉出和线结的推送,由于是钝头,在前房进出较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虹膜缝合器应用于虹膜成形术和虹膜固定后房型人工晶体的穿线打结中,目前已在手术中应用,实践证明,联合使用这两个器械利于缝合,并节省手术时间,时间可缩短至原来的1/3,因为减轻了对虹膜和角膜内皮的刺激,所以减少了术后并发症。
需要注意的是,虹膜缝合要求精细的手术,术者必须具有娴熟的手术技巧,保持密闭的前房,维持正常的眼压;虹膜缝线长针进入前房要避免损伤角膜内皮。不正确的操作会引起很多并发症,如:
(1)出血:术中若牵拉虹膜力量过大,会引起出血。
(2)虹膜损伤:术中不正确的操作常带来虹膜损伤,例如虹膜剪伤、撕裂、虹膜脱出、虹膜色素脱失等。
(3)角膜损伤:常见的原因有在分离和剪断虹膜前粘连时,器械向内进出次数过多或过于靠近角膜后表面,其尖端可损伤角膜内皮和后弹力层。
(4)晶状体损伤:由于操作不当,特别在前房较浅时,器械尖端可直接摩擦、压迫或刺破晶状体前囊。
(5)晶状体悬韧带断裂、玻璃体脱出:虹膜根部缺损时,晶状体悬韧带外露。若器械在此部位反复进出前房,可损伤悬韧带而致玻璃体脱出。
(6)葡萄膜炎:其原因是由于器械反复进出前房,分离、牵拉、切除、切开及缝合虹膜等操作,对虹膜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刺激。
因此,在手术时,操作应轻巧,尽量避免或减轻虹膜损伤。
本实用新型的虹膜缝合器,为用于虹膜缝合手术的专用器械,其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使用效果好等优点,建议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虹膜缝合固定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线结推送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4中C-C线剖视图。
其中,1、手柄;2、固定杆;3、“Y”型分叉;4、推送杆;5、线结档栓;6、凸台;7、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大学,未经山东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3500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发动机曲柄连杆机构的轴瓦
- 下一篇:一种固液两相流螺旋离心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