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谷电蓄冰空调机组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36178.5 | 申请日: | 2011-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293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23 |
发明(设计)人: | 邱传惠;洪庆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金抡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5/00 | 分类号: | F24F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连围 |
地址: | 510800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谷电蓄冰 空调 机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制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蓄冰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调在夏天时,一般是通过市电供空调系统制冷,市电根据用电时分为峰电和谷电,用电高峰期称为峰电,用电低峰期称为谷电。白天上班时,往往是市电用电高峰期,而夜晚往往是用电低峰期,特别是24点以后时间段为用电低峰期。白天用市电让空调制冷,用的是峰电,峰电的电价较谷电要高出一倍左右,这就造成了普通空调制冷费用过高的问题。
于是人们发明了谷电蓄冰空调系统,其不足之处是:原有的谷电蓄冷技术多为大型项目而设计,购买成本高,而大部份工厂的办公室楼都在500平米左右,使用现有的谷电蓄冷设备,购买设备成本太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而提供一种谷电蓄冰空调机组,它结构简单,产品占用空间小,购买成本低,使用成本比普通空调节约70%的电费,且又有利于国家的节能减排政策。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措施如下:
谷电蓄冰空调机组,包括空调主机、室内空调柜机,储冰桶中固定有空调主机的蒸发器制冷盘管和换热盘管,换热盘管一端通过管道通接室内空调柜机的换热器的进水集流管、另一端通过管道通接室内空调柜机的换热器的出水集流管,在换热盘管至进水集流管的通接管道上安装有循环泵,换热器和换热盘管中存有循环水,储冰桶中存有水。
所述空调主机由蒸发器制冷盘管、冷凝器、压缩机、汽液分离器、节流阀和高压储液罐组成,压缩机的出冷媒口通过管道通接冷凝器的进冷媒口,冷凝器的出冷媒口通过管道通接高压储液罐,高压储液罐通接蒸发器制冷盘管的管道上安装有节流阀,蒸发器制冷盘管通过管道通接汽液分离器,汽液分离器与压缩机通过管道通接。
所述储冰桶上密封固定有储冰桶盖。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它只是通过热冷盘管与蓄冰桶中的冰进行换热,产品占用体积小,购买成本低,使用成本比普通空调节约70%的电费,且又有利于国家的节能减排政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空调主机;2、室内空调柜机;3、储冰桶;4、换热盘管;5、循环泵;11、蒸发器制冷盘管;12、冷凝器;13、压缩机;14、汽液分离器;15、节流阀;16、高压储液罐。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见图1所示,谷电蓄冰空调机组,包括空调主机1、室内空调柜机2,储冰桶3中固定有空调主机1的蒸发器制冷盘管11和换热盘管4,换热盘管4一端通过管道通接室内空调柜机2的换热器21的进水集流管211、另一端通过管道通接室内空调柜机2的换热器21的出水集流管212,在换热盘管4至进水集流管211的通接管道上安装有循环泵5,换热器21和换热盘管4中存有循环水,储冰桶3中存有水。
所述空调主机1由蒸发器制冷盘管11、冷凝器12、压缩机13、汽液分离器14、节流阀15和高压储液罐16组成,压缩机13的出冷媒口通过管道通接冷凝器12的进冷媒口,冷凝器12的出冷媒口通过管道通接高压储液罐16,高压储液罐16通接蒸发器制冷盘管11的管道上安装有节流阀15,蒸发器制冷盘管11通过管道通接汽液分离器14,汽液分离器14与压缩机13通过管道通接。
所述储冰桶3上密封固定有储冰桶盖。
工作原理:空调主机11利用晚上的谷电将储冰桶3中的水制成冰,通过换热盘管4与冰进行热交易换,将冷气送到换热器21中,给室内制冷。室内的制冷在换热器21中流动的是与冰进行了热交换的循环水。
它有多种工作模式,具体工作模式如下:
1、单独让空调主机11制冷让储冰桶3中结冰,通过用谷电让储冰桶3中的水结成冰。
2、单独通过循环泵5让换热器21和换热盘管4的水循环,将冷源带到换热器21,通过室内空调柜机2的换热器21中的风扇将与换热器21进行热交换的空气吹到室内。
3、同时开启空调主机和循环泵,实现室内制冷,一般是冰融化较多时,冷量不够后才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金抡电器有限公司,未经广州金抡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3617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