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无腐收尘节能烟囱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38426.X | 申请日: | 2011-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536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郑德明;常熹钰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德明 |
主分类号: | F23J11/00 | 分类号: | F23J11/00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3113 | 代理人: | 马强 |
地址: | 410007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收尘 节能 烟囱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烟囱,进一步是指具有无腐、收尘、节能功能的烟囱。
背景技术
烟气通过进烟口进入烟囱内,然后贴烟囱内壁上升,进烟口的大小,尤其是水平方向的宽窄直接决定烟气的旋转效果,从而影响到无腐收尘节能烟囱的收尘效果。因此,将进烟口的水平方向的宽度设计为最佳大小,保证烟气的最佳扰流效果,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部分烟囱特别是钢内衬烟囱的进烟口水平方向的宽度大小不一,影响到烟气的旋转效果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无腐收尘节能烟囱,该烟囱的进烟口左右侧壁之间的水平最大距离不超过烟囱底部内径的70%,上下侧壁之间的距离可以按照烟气量的大小调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无腐收尘节能烟囱包括烟囱筒体和设在所述烟囱筒体下部的进烟口,其结构特点是,所述进烟口的径向截面形状为圆形、椭圆形、多边形或倒圆角的多边形,且所述进烟口左右侧壁之间的水平最大距离L不超过烟囱底部内径D的70%。
进一步地,所述进烟口左右侧壁之间的水平最大距离L优选不超过烟囱底部内径D的50%,且尽量向一侧偏置,若是二个进烟口,侧偏置方向相反,进烟口上下侧壁之间的距离可以按照烟气量的大小调节。
所述烟囱筒体优选为钢制筒体。
为了对烟气进行导流,所述进烟口外接进烟道,进烟道的径向截面形状可以为矩形、圆形、椭圆形、多边形或倒圆角的多边形,整个进烟道根据实际需要,可以为直线烟道,也可以为曲线烟道。
为了进一步增强湿烟气进入烟囱筒体后的旋转效果,所述进烟口的一侧设有置于烟囱筒体内的导流板,该导流板与烟囱筒体相连接的一端与该导流板另一端所构成的平面b相对于出口导流板处烟囱筒体切线的夹角a为20°~90°。上述导流板可根据需要选择直板、折线板或曲线板,更优选为弧形板,当导流板为弧形板时,该弧形导流板的为弧背(凸面)朝向烟囱轴心方向,加强进烟气的旋转效果。
上述进烟口为一个或两个,当一个烟囱设置两个进烟口时,最好将该两个进烟口相互平行布置,以使进入的烟尘可以以相同的旋向在烟囱筒体中进行无腐收尘节能的目的;也可由一个进烟口单向进入的烟尘形成旋流,同样达到无腐收尘节能的目的。对于有两个进烟口的现有烟囱,还需要保证两进烟口的导流板相互平行布置,便于烟气在烟囱筒体内产生同旋向的旋流。
藉由上述结构,上述结构的烟囱能使烟气在烟囱筒体内回旋形成外旋流和内漩流;烟气自曲线烟道或直线烟道通过进烟口进入烟囱筒体,能在进入烟囱筒体前,于曲线烟道或直线烟道中预先产生良好的旋转,有助于提高除尘效率,使总压损失小、烟气含尘量大为降低,而且烟羽刚度大;烟气进入烟囱后,可继续维持螺旋上升。由于烟气流螺旋上升离心作用,烟气流内尚存的少量尘埃颗粒主要分布在烟道中心。烟气发生冷凝与所含尘粒有关,首先是依赖与尘粒形成冷凝核,然后逐渐扩大形成全局冷凝。由于尘粒多集中在烟道中心,故冷凝多发生在烟道中轴一带,而近壁烟流仍能维持未饱和状态,壁面干燥,不受冷凝液体腐蚀。
与现有烟囱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把烟囱进烟口左右侧壁之间的水平最大距离设计为不超过烟囱底部内径的70%,且尽量向一侧偏置,结构稳定度高,环保效果好;本实用新型烟囱与同高度、同排放量常规烟囱相比,环保效果提高25-45%,自身阻力低20%,因而可降低引风机动力消耗8.5%左右;烟气在筒内回旋,相当于旋风除尘器,可收尘30%-80%;还使得烟囱内衬不腐蚀,使用寿命大大延长,且造价相对低廉,可用于对现有钢内衬烟囱的改造或烟囱的新建。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轴剖);
图2是图1中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两个进烟口);
图3是图1中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一个进烟口);
图4是图1所示烟囱的烟气旋流情况示意图。
在图中:
1-烟道, 2-进烟口, 3-烟囱筒体,
4-外旋流, 5-内漩流, 6-导流板;
b-导流板6和烟囱筒体3的连接处与导流板6另一端所构成平面;
L-进烟口2左右侧壁之间的水平最大距离; D-烟囱底部内径。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德明,未经郑德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3842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膜法富氧助燃节能系统
- 下一篇:排灰型内燃式火焰分输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