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风光互补塔房一体化基站基础座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47202.5 | 申请日: | 2011-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479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陈海阳;王胜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航天汽车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7/01 | 分类号: | E02D27/01;E02D27/42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叶敏华 |
地址: | 201206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风光 互补 一体化 基站 基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础锚座,尤其是涉及一种风光互补塔房一体化基站基础座。
背景技术
随着3G网络通信的发展,对基站的需求也逐步提高,但由于基站建设在建筑物房顶上对周围居民存在电磁辐射的影响,基站的选址存在比较大的困难。一体化基站由于其安装运输方便快捷的特点,成为解决基站建设选址的重要发展方向。但基站基础座存在重量大、运输不便等问题,而且有些基础座之间采用凸出螺杆连接,易损坏,基站的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基站基础座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防止损伤、便于运输、结构更加稳定的风光互补塔房一体化基站基础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风光互补塔房一体化基站基础座,包括第一座体、第二座体及第三座体,所述的第二座体有两块,其两端分别与第一座体和第三座体通过基础座法兰连接,构成框式结构。
所述的第一座体、第二座体及第三座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块,两端重量大于中间段,上述座体上开设有预埋件。
所述的第二座体与第一座体及第三座体的连接处设置一层保护盖。
所述的预埋件与混凝土结构块内部钢筋焊接,预埋件的尺寸不超过钢筋混凝土的满外尺寸。
所述的第一座体上开设的预埋件包括塔桅基座、塔桅拉杆基座、地锚孔及吊耳,所述的塔桅基座设在第一座体的中部,所述的塔桅拉杆基座设在第一座体的两端,所述的地锚孔开设在塔桅基座的两侧,所述的吊耳设在在地锚孔的外侧。
所述的塔桅基座连接处可设置调整塔桅与地面的角度垫片。
所述的第二座体上开设的预埋件包括风机基座及塔桅拉杆基座,所述的风机基座设在第二座体的中部,所述的塔桅拉杆基座设在风机基座的一侧。
所述的第三座体上开设的预埋件包括地锚孔及吊耳,所述的地锚孔有两个,所述的吊耳设在地锚孔的外侧。
基础座打地锚距离地面的深度为3-10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一、钢筋混凝土块中,预埋件尺寸在混凝土满外尺寸之内,可防止损伤,便于运输;
二、塔桅基座连接处可增加垫片,便于调整塔桅与地面的角度;
三、基础座的边缘和四个角的重量较大,基础座结构更加稳定;
四、基础座预留孔,可打桩埋入地锚,抗倾覆能力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第一座体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第一座体、2为第一塔桅拉杆基座、3为塔桅基座、4为地锚孔、5为风机基座、6为第二塔桅拉杆基座、7为第二座体、8为保护盖、9为吊耳、10为第三座体、11为基础座法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一种风光互补塔房一体化基站基础座,其结构如图1-5所示,包括第一座体1、第二座体7及第三座体10,第二座体7有两块,其两端分别与第一座体1和第三座体10通过基础座法兰11连接,构成框式结构,在第二座体7与第一座体1及第三座体10的连接处设置一层保护盖8。
第一座体1、第二座体7及第三座体10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块,两端重量大于中间段,上述座体上开设有预埋件。该预埋件与混凝土结构块内部钢筋焊接而成,预埋件的尺寸不超过钢筋混凝土的满外尺寸。设置的上述预埋件用以连接塔桅、风机和基站。在基础座中预留的地锚孔用于打桩,加固基础座。基础座打地锚距离地面的深度为3-10米。
第一座体1上开设的预埋件包括塔桅基座3、第一塔桅拉杆基座2、地锚孔4及吊耳9,塔桅基座3设在第一座体1的中部,第一塔桅拉杆基座2设在第一座体1的两端,地锚孔4开设在塔桅基座3的两侧,吊耳9设在在地锚孔4的外侧,塔桅基座3连接处可设置调整塔桅与地面的角度垫片。第二座体7上开设的预埋件包括风机基座5及第二塔桅拉杆基座6,风机基座5设在第二座体7的中部,第二塔桅拉杆基座6设在风机基座5的一侧。第三座体10上开设的预埋件包括地锚孔4及吊耳9,地锚孔4有两个,吊耳9设在地锚孔4的外侧。
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技术特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航天汽车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航天汽车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4720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地铁车辆段柱底承台隔振单元
- 下一篇:可在边坡坡面形成图案和文字的植生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