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沉降观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49336.0 | 申请日: | 2011-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553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姜滨厚;周方华;卢育坤;季进明;肖辉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C15/02 | 分类号: | G01C15/02 |
代理公司: | 上海唯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29 | 代理人: | 曾耀先 |
地址: | 200122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沉降 观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观测装置,尤指一种沉降观测装置。
背景技术
在施工过程中,结构是一形态、刚度、质量、外部荷载不断变化的结构体系。由于核心筒领先于钢结构施工,因此核心筒前部形成了悬臂端。核心筒在外力作用下将产生一定的变形;由于内外结构刚度的差异,也将导致结构产生不同的差异变形,如外框筒和核心筒竖向变形差异;再者由于混凝土结构存在收缩徐变等现象,必然使结构产生一定的变形,其中对沉降数值的观测是一重大课题,目前,沉降观测通常是通过是在观测点插设金属棒来起到观测点标识的作用,然而由于金属棒本身结构的限制,除了其标识作用不明显外,在施工的过程中,还往往会由于各种外部因素而造成金属棒的脱落或损坏,如工作人员没有及时发现并修复,将对日后的沉降观测的观测数据的连续性和正确性造成重大影响,并无法保障在施工过程中结构的安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沉降观测装置,具有稳固、不易脱落、不易坏损、结构合理、使用寿命长且标识明显的优点。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沉降观测装置,包括一预埋件和一观测头,所述预埋件埋设于墙体内,所述预埋件的第一端形成内螺纹;所述观测头的第一端配合预埋件的第一端形成外螺纹;当进行沉降观测时,所述预埋件和所述观测头通过所述预埋件的第一端和所述观测头的第一端螺纹连接。
还包括一保护盖,所述保护盖一端形成外螺纹,当未进行沉降观测时,所述保护盖与所述预埋件第一端螺纹连接。
上述预埋件的第二端外径小于所述预埋件的第一端外径。
上述观测头的第二端为一球体。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使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一种沉降观测装置,其埋设于墙体内的预埋件使得沉降观测装置与墙面的连接更牢固;预埋件与观测头采用螺纹连接,该可分离的结构使得在非观测沉降时可将观测头拆下,减少墙面凸出,从而大幅度降低了外部因素对沉降观测装置造成损坏的可能性,同时在非观测沉降时通过螺纹连接在预埋件第一端加上一保护盖,加强了对墙体外部预埋件部分的保护,同时防止外部因素造成预埋件内螺纹处堵塞的可能;而观测头的第二端为一球体使得观测点标识更明显;具有稳固、不易脱落、不易坏损、结构合理、使用寿命长且标识明显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沉降观测装置的测量沉降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沉降观测装置的非测量沉降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沉降观测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图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沉降观测装置,包括一预埋件2和一观测头3,预埋件2埋设于墙体1内且预埋件2埋设于墙体1内的部分长度大于预埋件2露出墙体1的部分,预埋件2的第一端21形成内螺纹,预埋件2的第二端22外径小于预埋件2的第一端21外径;观测头3的第一端31配合预埋件的第一端21形成外螺纹,观测头3的第二端32为一球体32;当进行沉降观测时,预埋件2和观测头3通过预埋件2的第一端21和观测头3的第一端31螺纹连接。
埋设于墙体1内的预埋件2使得沉降观测装置与墙面1的连接更牢固;预埋件2与观测头3采用螺纹连接,实现了可在非观测沉降时可将观测头3拆下,从而大幅度降低了外部因素对沉降观测装置造成损坏的可能性。而观测头3的第二端32为一球体使得观测点标识更明显;具有稳固、不易脱落、不易坏损、结构合理、使用寿命长且标识明显的优点。
请参阅图2、图3,还包括一保护盖4,保护盖4一端形成外螺纹,当未进行沉降观测时,保护盖4与预埋件2第一端21螺纹连接。
保护盖4的采用加强了对墙体1外部预埋件2部分的保护,同时防止了外部因素造成预埋件2第一端21堵塞的可能。
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4933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IDC机房的围笼
- 下一篇:非线性颗粒碰撞阻尼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