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适应大集重能力的铁路货车用中梁组成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52232.5 | 申请日: | 2011-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791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发明(设计)人: | 孙晓云;廖小平;徐海涛;关雪梅;王武建;兰叶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车二七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F1/02 | 分类号: | B61F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徐宁 |
地址: | 100072***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适应 大集重 能力 铁路 货车 用中梁 组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铁路货车用的中梁结构,适应于集重能力大的车体,可使车辆的集重能力从70t级提升到80t或90t级。
背景技术
随着“速、密、重”并举的跨越式发展,铁路货车实现了60t级向70t级的技术提升,并向着80t级乃至90t级发展,车辆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并且,为充分发挥铁路运输距离长、耗能低的优点以推进物流产业的进步,铁路货车的适载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诸如发电机转子、大型钢卷等高密度的货物不断进入铁路运输的范畴,这就对铁路货车的集重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既有铁路货车的集重能力70t/5m已不能满足要求,集重能力需要向80t/5m、乃至90t/5m发展。
铁路货车车体主要承载部件有中梁组成、侧梁组成和枕梁组成,其中中梁组成作为车体的主骨干,承担了车辆60%~70%的载重,是车体的核心部件,其结构强度直接影响车辆载重和集重的性能。纵观集重能力较大的既有铁路货车的中梁结构,多采用2片H型钢与板材焊接的箱型结构,这种结构的截面系数大,具有较大的刚度和强度,但是这种典型结构的扩大受到诸多因素限制。首先,因受冶金技术、成型技术影响,中梁型钢的材料性能等级提高不大,材料屈服极限最大只能达到450MPa,通过材料的提升来提高中梁性能不具有可行性。其次,中梁端部的间距作为连接车辆用的车钩缓冲装置的套口,其值是固定的350mm,该间距较小则会与中梁隔板焊接所需操作空间形成矛盾。若采用更大高度的H型钢,因受轧制成型影响,H型钢翼边宽度势必要增大,2片中梁的翼边间距不能保证隔板焊接的操作空间,所以既有车辆的H型钢截面高度最大值只能达到700mm。
针对型钢的局限,既有车辆的中梁组成有全用钢板拼焊的形式,但这种方式焊接变形的影响难以控制,且对焊缝质量、工装设备的要求非常严格,制造工艺难度大。另外,一味增大截面高度还会侵入下部限界,否则需要提高车辆承载面高度,造成重心上移,对车辆的运行品质不利。
受中梁强度和刚度的局限,既有货车只能相应增大侧梁截面来提高车体的整体刚度,往往侧梁与中梁截面一样高,造成的问题就是侧梁下部距限界的空间太小,不便于列检人员进入车下检查,对列检工作的效率影响较大,成为集重大的铁路货车的典型问题。
综上所述,为提高铁路货车的集重能力,必须提高中梁的截面性能,需要在克服可用材料的局限性、保证中梁结构固有特性的前提下,增大中梁抗弯、抗扭能力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并解决运用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适应大集重能力的铁路货车用中梁组成,采用增大2片H型钢间距、增大型钢截面高度的方式来保证中梁焊接,提高中梁截面性能,同时采用嵌套式双腹板牵引梁来保证车钩缓冲装置的套口尺寸要求,使得中梁仍具有固定结构特性,又具有较大的刚度和强度,满足车体集重能力提高的要求。
具体讲,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适应大集重能力的铁路货车用中梁组成,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两根由H型钢做成的鱼腹型中梁,中梁两腹板内侧间距为400~600mm,通过中梁隔板连接;所述中梁鱼腹部截面高度在700mm以上,向两端逐渐降低,在中梁两端部的腹板间内嵌“几”字型内牵引梁,所述内牵引梁的内侧间距为350mm。
所述内牵引梁的顶面与中梁上翼边的下平面焊接,所述内牵引梁的下翼边与中梁下翼边焊接。
所述内牵引梁上固定有前从板座和后从板座。
在所述中梁腹板上,将对应前从板座和后从板座的位置分别掏空,一从板座孔加强梁,一端与内牵引梁焊接,另一端穿过掏空的腹板,在外侧与中梁腹板焊接。
在所述内牵引梁里侧终端,设置一枕中隔板,所述枕中隔板连接于中梁两腹板间,与腹板外侧的车体枕梁位置对应。
所述枕中隔板及中梁底部连接一心盘垫板,心盘垫板上安装心盘。在心盘垫板和中梁上连接一枕后心盘加强板。
对应车体枕中位置,在所述中梁上翼边覆盖枕中连接板。
在所述中梁鱼腹部上翼边间覆盖上盖板,下翼边间覆盖下盖板组成箱型结构。
所述中梁端部的下翼边切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车二七车辆有限公司,未经南车二七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5223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