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辊道称重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52977.1 | 申请日: | 2011-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749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13 |
发明(设计)人: | 王海丰;邓志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G19/62 | 分类号: | G01G19/62;G01G2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朱振德 |
地址: | 430223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称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称重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冶金行业及类同行业中使用的辊道称重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冶金行业使用的辊道秤中,普遍采用以下方案:一、辊道和秤的称重台架固定在一起,称重时把辊道和被称量对象一起计量;二、辊道固定在地面,当要称量时,通过液压装置提升秤的称重台架,进而托起被称量对象进行称量。在辊道秤中,一般辊道需要水冷却和供电,辊道和地面有实物连接,并且水在辊道内流动会影响称量;在方案一中辊道和辊道台架自身的重量也被共同计量,而且这个重量可能远超被称量对象的重量,所以方案一难以满足准确计量要求。并且在方案一中,由于秤架和辊道固定在一起,辊道转动和被称量对象通过时会产生抖动,这种抖动会缩短秤的使用寿命。在方案二中,称重台架提升过程中很难保证每个液压缸提升量一致,最终导致被称量对象倾斜,影响计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辊道称重装置,具有称量准确度和精度高,使用寿命长的特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辊道称重装置,包括安装于基座上的辊道机构和称重机构,所述辊道机构设有升降辊道的执行机构;所述执行机构升起辊道时,将辊道的上表面升至所述称重机构上方;所述执行机构落下辊道时,辊道上表面位于所述称重机构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执行机构为纵向安装于基座上的液压缸。
进一步地,所述辊道机构还包括:与液压缸的活塞杆相连接的辊道台架,所述辊道安装于辊道台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液压缸有多个。
进一步地,所述称重机构包括:安装于基座上的称重传感器、连接于称重传感器上方的称重台架及称重台架上安装的受料支架。
进一步地,所述称重传感器有多个。
进一步地,还包括有限定辊道升降幅度的限位装置。
进一步地,还包括有与所述执行机构连接并控制其升降的控制系统。
进一步地,还包括有显示称重过程的称重显示装置,与所述控制系统相连。
本实用新型实现了辊道和秤的台架分离,避免了由于辊道转动和被称量对象通过时振动对秤的寿命的影响,并且避免了冷却水、液压管和电缆连接对称量的影响。本实用新型在整个称量过程中,称重机构的称重传感器、称重台架和受料支架都不移动,避免了被称量对象的倾斜问题,延长了称重机构的使用寿命。并且每次称量的重量几乎就是被称量对象的净重,提高了称重的准确性和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处于非称量位时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处于称量位时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示意图。
其中:1 基座;2 液压缸;3 辊道台架;4 辊道;5 称重传感器;6 称重台架;7 受料支架;8 限位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辊道称重装置包括安装于基座1上的辊道机构和称重机构,辊道机构设有升降辊道的执行机构;当执行机构升起辊道时,将辊道的上表面升至所述称重机构上方;当执行机构落下辊道时,辊道上表面位于所述称重机构下方。其中,执行机构优选为纵向安装于基座上的液压缸2,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最好采用多个液压缸的结构,如6个等。当选用6个液压缸2时,可将液压缸2两两为一组,分3组依次设置,以使液压缸2之间受力均匀;此时,辊道机构还可包括与液压缸2的活塞杆相连接的辊道台架3,辊道4安装于辊道台架3上,工作时,液压缸2升降辊道台架3,并间接升降辊道4,使辊道4上的被称量对象能被顶起或落置于称重机构上,以使用称重机构对被称量对象进行称重。必须明确,附图所示实施例采用的液压缸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并非唯一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也可采用其它能升降被称量对象的执行机构,如杠杆传动机构、齿轮传动机构、链传动机构等来升降被称量对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5297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