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设有二次进风道和双喷分火器的燃气灶头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54627.9 | 申请日: | 2011-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536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甘卫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市松铃电器燃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D14/02 | 分类号: | F23D14/02;F23D14/46;F23D14/84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南锋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28 | 代理人: | 何本谦 |
地址: | 5284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设有 二次 风道 双喷分 火器 燃气 灶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设计燃气灶,特别是一种设有二次进风道和双喷分火器的燃气灶头。
背景技术
嵌入式燃气灶作为一种高档炉具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目前嵌入式燃气灶的二次空气进风方式主要有三种:完全上进风、下进风和上下全进风,其中采用下进风结构的灶具普遍存在技术缺陷,使用时必须在橱柜上开进风孔,而且在开关橱柜门时对灶具的燃烧稳定性影响强烈,该类型结构的灶具已处于逐步淘汰阶段。完全上进风和上下全进风结构与下进风结构相比有较大的改进,但他们的上进风方式均采用水平方向直接向燃烧器补充二次空气,由于灶具燃烧器大多有外环火和中心火构成,若直接水平方向向燃烧器补充二次空气,外环火自然是首当其中的最直接受益者,而中心火由于大部分新鲜空气被外环火“抢走”,加上分火器下方的新鲜空气通道被灶具面板隔绝,使中心火供氧不足,燃烧不充分,灶具废气排放量过高、易产生黄焰熏锅等缺陷。
另外灶具分火器上燃气出孔普片存在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在分火器上用锯片方式锯出得条形火槽,二是用钻头在分火器加工表面上以垂直于分火器加工面方向平行或与水平面成一定角度向外倾斜时,由于火孔与其垂直,燃气从火孔喷出点燃后形成的火焰与锅底接触面积较大,加热不集中,从而造成热量损失严重,费气不节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已有燃气灶上述缺陷提供一种高效、稳定燃烧的设有二次进风道和双喷分火器的燃气灶头。
上述任务是以这样的方式实现的:一种设有二次进风道和双喷分火器的燃气灶头,包括有下进风炉头、中心分火器、外分火器和分火器底座,其改进之处是:在分火器底座设有与其内腔连通的二次进风道,在外分火器内下侧设有若干条条形通气槽,所述的通气槽由外向内,自下而上倾斜,与外分火器水平面成25~30°角,与外分火器平面中心线成40~45°角,在外分火器表面设有一个环形的锥台形凸棱,在环形锥台形凸棱上均匀开有若干个与分火器底座环形通气槽连通的通气孔,所述的通气孔由内向外自上而下倾斜,与外分火器轴心线成30~35°角,与外分火器平面中心线成40~45°角。
经试验,上述技术方案可作如下改进更进一步的完善:
所述的通气槽为45条,与外分火器水平面成28°角,与外分火器平面中心线成30°角。
所述的通气孔为80个,与外分火器轴心线成33°角,与外分火器平面中心线成43°角。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工作的:燃烧时,预混好的的燃气从下进风炉头中心通道进入中心分火器和分火器底座内腔,再通过外分火器与分火器底座环形通气槽连通的通气槽和通气孔往外喷出燃烧。与此同时,设置于分火器底座的藏匿式二次进风道受热后在负压作用下将外 界空气引至分火器底座内腔补充新鲜空气助燃,正常燃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以及其工作原理可以得知,由于在分火器底座设置了与其内腔连通的二次空气通道,外界冷空气可将分火器底座一部分热量带走,降低燃气上行管道温度,使燃气温度不会随灶头燃烧时间过长温度升得过高,燃烧速度不会过快,减少了燃气温度过高产生回火现象发生的可能,实现二次空气低温供应,使燃烧更为稳定。此外,在外分火器开设了通气槽和通气孔后,使外分火器喷出的燃气燃烧后形成了双圈涡流式燃烧圈,火力比较集中,尤其是通气孔是由外至内倾斜向上设置,使火焰集中于加热器具底部,减少了热量损失,提高了热效率。由于本实用新型燃气充分燃烧,更容易实现一氧化硫的环保标准排放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设有二次进风道和双喷分火器的燃气灶头具体结构的剖视图。
图2为图1中分火器底座(4)俯视图。
图3为图4中沿A-A线的剖视图。
图4为图1中外分火器(3)的剖视图。
图5为图2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作进一步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市松铃电器燃具有限公司,未经中山市松铃电器燃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5462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