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模型网具沉降速率测试仪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54818.5 | 申请日: | 2011-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960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8 |
发明(设计)人: | 李灵智;戴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P3/00 | 分类号: | G01P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33 | 代理人: | 宋缨;孙健 |
地址: | 20009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模型 网具 沉降 速率 测试 仪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网具沉降数据测量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模型网具沉降速率测试仪器。
背景技术
在进行渔具网具的研究中,网具的沉降速度和深度是衡量网具的一个重要参数。一般先利用模型网具进行各种模拟实验,模型网具的大小一般是真实网具几十到上百分之一,对模型网具的沉降数据比真实网具的要求精度更高,测量仪器本身的体积和重量要求也更小,这样才能将仪器本身对网具沉降数据的影响减小到可以忽略的程度。
目前用于实物网具沉降数据的测量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利用超声波的定位设备如网位仪进行测量,该方法有投资大,准确度差、不精确等缺点,而且对于模型网具由于体积小线径和括纲细,超声波反射截面小,测量误差更大。另一种是采用深度记录仪(简称“DEPTH RECORD”),如RBR公司研发的DR-1050,进行测量,该记录仪长度为23cm,直径为4cm,由于体积太大,重量也高达500克,不能应用于模型试验。因此,目前尚无合适模型网具的沉降数据测量仪器,模型试验的沉降数据一直无法直接获得。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模型网具沉降速率测试仪器,能够适用于对模型网具的沉降数据进行测量。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模型网具沉降速率测试仪器,包括压强传感器、非易失固态存储器、数据传输接口、低功耗单片机、可充电电池和常闭干簧管,所述压强传感器和非易失固态存储器分别连接到所述低功耗单片机的I/O端口,所述数据传输接口连接到所述低功耗单片机的串口;所述可充电电池的正极通过所述常闭干簧管分别连接到到所述压强传感器、非易失固态存储器、数据传输接口和低功耗单片机的电源正极输入端;所述可充电电池的负极连接到所述压强传感器、非易失固态存储器、数据传输接口和低功耗单片机的电源负极输入端。
所述压强传感器、非易失固态存储器、数据传输接口、低功耗单片机、可充电电池和常闭干簧管均为低功耗微型器件。
所述可充电电池的正负极还分别通过防水插头引出与充电器相连。
所述压强传感器为数字压强传感器。
所述低功耗单片机采用AVR的低功耗系列或低功耗的TI的MSP430系列。
所述非易失固态存储器为铁电存储器。
有益效果
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低功耗微型器件,整个仪器体积小,重量轻,通过合理配重,可使仪器在水中基本处于悬浮状态,对网具本身的沉降基本不产生影响,从而可以获得精确的测量数据,还具有成本低、易于安装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方框图;
图2是为主程序流程图;
图3是位串口中断服务程序流程图;
图4是定时器中断服务程序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模型网具沉降速率测试仪器,如图1所示,包括压强传感器、非易失固态存储器、数据传输接口、低功耗单片机、可充电电池和常闭干簧管,所述压强传感器和非易失固态存储器分别连接到所述低功耗单片机的I/O端口,所述数据传输接口连接到所述低功耗单片机的串口;所述可充电电池的正极通过所述常闭干簧管分别连接到到所述压强传感器、非易失固态存储器、数据传输接口和低功耗单片机的电源正极输入端;所述可充电电池的负极连接到所述压强传感器、非易失固态存储器、数据传输接口和低功耗单片机的电源负极输入端;所述可充电电池的正负极还分别通过防水插头引出与充电器相连。其中,所述压强传感器、非易失固态存储器、数据传输接口、低功耗单片机、可充电电池和常闭干簧管均为低功耗微型器件。所述压强传感器为数字压强传感器。所述低功耗单片机可以采用AVR的低功耗系列或采用低功耗的TI的MSP430系列。所述非易失固态存储器可以采用铁电存储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5481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