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利用废旧手机的电瓶防盗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58355.X | 申请日: | 2011-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433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杨晓;赵军;汤志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晓 |
主分类号: | B60R25/10 | 分类号: | B60R25/10;B62H5/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1008 江苏省徐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废旧 手机 电瓶 防盗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一种利用废旧手机的电瓶防盗装置,涉及一种电动车电瓶的防盗的装置,属于安全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利用废旧手机芯片的发短信报警的电瓶防盗的,且能够在电瓶被盗时第一时间内通知车主的设备。
背景技术
已有的电动车防盗装置存在着以下问题,目前没有专门的电动车电瓶防盗装置,而且防盗装置警报响起无法第一时间内通知车主。现在的废旧手机更新换代之后,淘汰下来,现有技术,对废旧手机回收利用率较低,对资源浪费严重。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一种利用废旧手机的电瓶防盗装置提供了一种利用废旧手机芯片的发短信报警的电瓶防盗的设备,能够有效解决目前防盗装置警报响起无法第一时间内通知车主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一种利用废旧手机的电瓶防盗装置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一种利用废旧手机的电瓶防盗装置由供电装置和报警装置两部分组成。供电装置由金属外壳、蓄电池、扇形开关、弹簧和螺线圈组成,蓄电池由多块废旧电池组成,扇形开关上部为绝缘体,下部为导体,弹簧的一端与扇形开关导体相连,另一端固定在金属外壳底部,螺线圈侧放在金属外壳上,蓄电池、扇形开关和螺线圈用导线串联,并且固定于金属外壳底部。报警装置由短信发送平台、废旧手机芯片、控制器、报警器和单刀开关组成。废旧手机芯片安置在短信发送平台中,控制器直接与短信发送平台相连,控制器与报警器并联后再与单刀 开关和蓄电池串联。短信发送平台、废旧手机芯片、控制器、报警器和单刀开关分别固定于金属外壳底部。
使用时,首先将废旧手机芯片中的程序删除,然后把设置好的短信发送程序输入手机芯片中,并把废旧手机芯片安置在短信发送平台中。其次将金属外壳放置在电瓶下方,当电瓶被窃贼搬动时,扇形开关由于弹簧的张力弹起,使供电装置的回路接通,螺线圈带磁性吸引单刀开关闭合,报警装置回路接通,报警器响起,对被偷电瓶周围进行报警,同时控制器通电后控制短信发送平台按照事先设定好的短信发送程序,发送短信提醒车主,达到电瓶被盗时可以第一时间内通知车主的目的。
有益效果
一、合理利用了废旧手机,节约社会资源。
二、专门用于电瓶的防盗,被盗时能第一时间提醒车主。
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易于推广。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利用废旧手机的电瓶防盗装置的立体结构图
附图中
其中零件为:报警器(1),废旧手机芯片(2),短信发送平台(3),金属外壳(4),控制器(5),螺线圈(6),导线(7),单刀开关(8),蓄电池(9),弹簧(10),扇形开关(11)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一种利用废旧手机的电瓶防盗装置是这样实现的,由供电装置和报警装置两部分组成。供电装置由扇形开关(11),蓄电池(9),螺线圈(6),弹簧(10),金属外壳(4)组成,扇形开关(11)上部为绝缘体,下部为导体,弹 簧(10)的一端与扇形开关(11)导体相连,另一端固定在金属外壳(4)底部,螺线圈(6)侧放在金属外壳(4)上,蓄电池(9)、扇形开关(11)和螺线圈(6)用导线(7)串联,并且固定于金属外壳(4)底部。报警装置由单刀开关(8),控制器(5),短信发送平台(3),废旧手机芯片(2),报警器(1)组成,废旧手机芯片(2)安置在短信发送平台(3)上,控制器(5)直接与短信发送平台(3)相连,控制器(5)与报警器(1)并联后再与单刀开关(8)和蓄电池(9)串联。短信发送平台(3)、废旧手机芯片(2)、控制器(5)、报警器(1)和单刀开关(8)分别固定于金属外壳(4)底部。使用时,首先将废旧手机芯片(2)中的程序删除,然后把设置好的短信发送程序输入废旧手机芯片(2)中,并把废旧手机芯片(2)安置在短信发送平台(3)中。其次将金属外壳(4)放置在电瓶下方,当电瓶被窃贼搬动时,扇形开关(11)由于弹簧(10)的张力弹起,使供电装置的回路接通,螺线圈(6)带磁性吸引单刀开关(8)闭合,报警装置回路接通,报警器(1)响起,对被偷电瓶周围进行报警,同时控制器(5)通电后控制短信发送平台(3)按照事先设定好的短信发送程序,发送短信提醒车主,达到电瓶被盗时可以第一时间内通知车主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晓,未经杨晓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5835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