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带自预冷脉管的脉管制冷机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59197.X | 申请日: | 2011-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040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邱利民;植晓琴;甘智华;曹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F25B9/14 | 分类号: | F25B9/14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张法高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冷 脉管 制冷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温制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自预冷脉管的脉管制冷机。
背景技术
脉管制冷机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与斯特林制冷机和G-M制冷机相比,脉管制冷机冷端膨胀腔为一根空管,无运动部件,具有结构紧凑、可靠性高、振动小、寿命长等优势,近年来在空间技术、国防军事、医学医疗等方面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脉管进、出口流道截面的突变和管壁的非绝热性,在脉管内不可避免地的存在环流损失、阻力损失、管壁导热损失、穿梭损失、边界层泵气损失等,其中仅脉管壁面的非绝热损失(穿梭损失、导热损失)就可占毛制冷量的20%-60%,严重削弱了脉管的制冷性能。脉管管壁的热损失与管壁温度梯度以及管内气体的温度梯度有关,对于冷热端温度跨度较大的脉管制冷机,如20-300K、4.2-300K温区的脉管制冷机,其管壁的非绝热损失不可忽视。目前脉管的流动损失可通过在进、出口布置层流化元件(如丝网、金属泡沫层等)进行改善,而脉管管壁热损失尚无有效方法改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脉管制冷机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减小脉管近冷端的温度梯度,降低脉管热损失,从而提高脉管制冷机性能的带自预冷脉管的脉管制冷机。
带自预冷脉管的脉管制冷机包括压缩机、热端连管、回热器热端换热器、第一回热器、第一冷端换热器、第一脉管、第一脉管热端换热器、第一调相装置、第二回热器、第二冷端换热器、冷端连管、第二脉管、脉管预冷换热器、第二脉管热端换热器、第二调相装置;压缩机、热端连管、回热器热端换热器、第一回热器、第一冷端换热器、第一脉管、第一脉管热端换热器、第一调相装置顺次相连,第二回热器、第二冷端换热器、冷端连管、第二脉管、脉管预冷换热器、第二脉管热端换热器、第二调相装置顺次相连;脉管上设有预冷换热器,脉管预冷换热器与第一冷端换热器相连。
所述的脉管预冷换热器的预冷量由多级脉管制冷机提供。所述的脉管预冷换热器布置在脉管外壁面。所述的脉管预冷换热器布置在脉管内部,所述脉管的预冷换热器是丝网填充型、狭缝型等多孔结构。所述的脉管预冷换热器布置在脉管上壁面温度高于预冷换热器温度的任意位置。所述的脉管预冷换热器同时布置多个在脉管壁面上不同温度的位置。所述的脉管制冷机是热耦合型脉管制冷机、气耦合型脉管制冷机、G-M型脉管制冷机或斯特林型脉管制冷机。
本实用新型在脉管上布置预冷换热器,协助热端换热器带走脉管内的热量,此外预冷换热器降低了脉管壁面靠近冷端部分的温度梯度,脉管内的气体也受到冷却,从而减少了脉管冷端的热损失。对于多级脉管制冷机,可直接将自身上一级冷头或回热器的冷量通过预冷换热器供给下一级的脉管,无需其他额外冷源,只需消耗高温区较小的冷量就可以得到冷头低温区性能较大的提升,同时还能加快冷头降温速度。本实用新型不同于多路旁通结构的脉管制冷机(专利公告号CN1067499),脉管与各级冷头之间无气路相通,相互独立,只通过换热器进行热传递而无质量传递,结构简单,性能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带自预冷脉管的脉管制冷机结构示意图;
图2(a)是带自预冷脉管的气耦合型多级脉管制冷机结构示意图;
图2(b)是带自预冷脉管的热耦合型多级脉管制冷机结构示意图;
图3是脉管预冷型与无预冷型两级制冷机实验结果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带自预冷脉管的脉管制冷机包括压缩机1、热端连管2、回热器热端换热器3、第一回热器4、第一冷端换热器5、第一脉管6、第一脉管热端换热器7、第一调相装置8、第二回热器9、第二冷端换热器10、冷端连管11、第二脉管12、脉管预冷换热器13、第二脉管热端换热器14、第二调相装置15;压缩机1、热端连管2、回热器热端换热器3、第一回热器4、第一冷端换热器5、第一脉管6、第一脉管热端换热器7、第一调相装置8顺次相连,第二回热器9、第二冷端换热器10、冷端连管11、第二脉管12、脉管预冷换热器13、第二脉管热端换热器14、第二调相装置15顺次相连;脉管12上设有预冷换热器13,脉管预冷换热器13与第一冷端换热器5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5919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玻纤接头的胶水
- 下一篇:新型城市冷热联供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