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加热装置和使用其的电加热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59457.3 | 申请日: | 2011-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618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李嘉琪;李安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嘉琪 |
主分类号: | H05B3/06 | 分类号: | H05B3/06;A47J27/21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100 | 代理人: | 华辉 |
地址: | 中国香港沙田大围铜锣*** | 国省代码: | 中国香港;8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热 装置 使用 加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加热装置和使用其的电加热器,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加热水或水溶液用的电加热装置和使用其的电加热器,其可减少和排除水垢的产生。
背景技术
现今有很多用于对水或水溶液进行加热的电加热器,诸如电加热水壶、水煲、煮水器、咖啡酿造机、蒸馏装置等,在加热过程中,现有的电加热器普遍存在如下缺陷:
1.由于饮用水中钙(Ca)、镁(Mg)离子含量较高,当水加热到35摄氏度时,水中会析出针状结晶体碳酸钙(CaCO3)和碳酸镁(MgCO3),这些析出物会牢固地附着在电加热器的加热容器的内壁上,形成大量难于去除的水垢;水垢的导热系数较低,只有钢材的1/10~1/100,是不良的热导体,当加热容器的内壁结垢后,会使热效率大大地降低,导致耗电量大幅增加,造成电能的极大浪费;更为严重的是,在加热容器内壁结垢相当严重并形成结垢层的情况下,电加热器的加热组件发出的热量被结垢层阻隔,不能传递给被加热的水或水溶液,导致加热组件内部的热量不断升高,当结垢层出现裂缝,容器内的水或水溶液从裂缝中流入结垢层和容器内壁之间时,会被高温的容器壁瞬间气化,导致加热容器发生爆炸的严重后果,给用户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2.水垢具有较强的腐蚀性,电加热器的加热容器在水垢的长期腐蚀作用下容易破损,从而使整个电加热器报废;
3.目前市面上的电加热器的发热组件是采用传统的C形发热管,发热管与导热体表面接触面较小,导致其热量难以扩散和负荷较高,即使在正常情况下使用,发热管均有可能爆裂和因负荷过高而熔断,在电加热器的加热容器结垢后,更容易发生上述情况。
4.现有的电加热器无法实现减少水垢和消除水垢的功能,在长期使用和加热过程中就会容易产生水垢层,从而给电加热器带来严重隐患和不安全因素。
因此,人们需要一种可减少和排除水垢的较安全和省电的电加热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至少部份地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这可以通过提供一种改进的电加热装置和电加热器来达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电加热装置可包括热传导连接的第二导热件、电发热组件、传热柱或传热片和驱动温度控制装置的感温片;
其中所述第二导热件包括相对的A侧表面和B侧表面;所述A侧表面与被加热的水或水溶液接触,而所述B侧表面则与所述电发热组件邻接;
所述传热柱或传热片与所述第二导热件固接;以及
所述感温片与所述传热柱或传热片邻接;
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发热组件是ω形或螺旋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所述电加热装置可包括热传导连接的第一导热件、第二导热件、电发热组件、传热柱或传热片和驱动温度控制装置的感温片;
其中所述第二导热件包括相对的A侧表面和B侧表面;所述A侧表面与被加热的水或水溶液接触,而所述B侧表面则与所述第一导热件邻接;
所述第一导热件与所述电发热组件邻接;
所述传热柱或传热片与所述第一导热件和所述第二导热件固接;以及
所述感温片与所述传热柱或传热片邻接;
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发热组件是ω形或螺旋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所述第一导热件包括相对的第一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导热体的B侧表面面接触地固定连接,而所述第二表面则与所述电发热组件固定连接;所述感温片与所述传热柱或传热片面接触地固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所述第二导热件最好包括带有环形折边的盘状本体以及由所述盘状本体的中部向所述A侧表面一侧凸起而形成的凹腔;其中所述电发热组件容纳于所述凹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电加热器可包括容器壳体、设置在容器壳体上的出水口、提手、与容器壳体上端口配合的容器盖和温控器开关和容器盖开关;以及设置在该容器壳体下部的电加热设备和温度控制装置,其中所述电加热设备采用上述的电加热装置。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电加热器的电发热组件为ω形或螺旋形,所以其与第二传热件的接触面积相对较大,从而可更有效地将热量传递给第二传热件,而且所述电发热组件和/或第一导热件可优选地集中在第二导热件中间凸起的凹腔内部而形成较大的热量,使被加热的水或水溶液可快速地进行上下循环运动,从而使水垢无法停留和附着在容器壳体的内壁上,达到从根本上除垢的效果。
附图说明
以下,将结合附图与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范性而不是限制性的较佳实施例详细地叙述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其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嘉琪,未经李嘉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5945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