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内镜下食管异物取出保护管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60116.8 | 申请日: | 2011-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136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张宏博;幺立萍;张德新;杨艳;年媛媛;李韶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17/50 | 分类号: | A61B17/50 |
代理公司: | 西安弘理专利事务所 61214 | 代理人: | 罗笛 |
地址: | 710032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镜下 食管 异物 取出 保护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内镜下食管异物取出保护管。
背景技术
内镜下各种异物取出是上消化道内镜治疗经常需要从事的医疗作业。这些内镜下发现的食管异物常见的有:义齿(包括双侧双钩、双侧4钩和双侧单钩等)、鸡骨头、枣核、刀片(单刃和双刃)和铁丝等。上述异物因为有尖刺状突起,常两端同时坎顿于食管壁内,排出和取出均较为困难,时间较长易于导致食管穿孔、纵隔感染和脓肿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
内镜下食管异物取出治疗与外科手术相比,具有操作简单、微创、经济和疗效显著等优点,但也蕴藏着食管穿孔和大出血的风险。此类内镜治疗失败的原因多因风险较大,如异物取出过程可能导致食管严重损伤时,内镜医生放弃治疗,而转外科手术治疗。
食管外科具有手术风险大、创伤大和术后并发症多等特点,如术后易发生食管吻合口狭窄、吻合口瘘和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患者术后长期生活质量受影响,医疗花费远高于一般胃肠良性病变手术。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内镜下食管异物取出保护管,解决了内镜 下食管异物取出时易发生食管损伤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内镜下食管异物取出保护管,包括医用硅胶材料制成的管状的连接部,连接部一端为膨大的内镜插入部,沿内镜插入部内壁设置有环形凹槽,凹槽内设置有乳胶材料制成的上环形管状球囊,靠近连接部另一端外壁设置有乳胶材料制成的下环形管状球囊,所述上环形管状球囊和下环形管状球囊分别与上充气管和下充气管的一端连通,上充气管和下充气管另一端分别设置有上充气接头和下充气接头,上充气管和下充气管与上充气接头和下充气接头连接一端为游离状态,上充气管和下充气管中部固定在连接部的外壁。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还在于,
其中下环形管状球囊距连接部边缘不小于5mm。
其中上充气接头和下充气接头均为空心圆台形,上充气接头和下充气接头内分别设置有与其内腔相同形状的上充气接头塞和下充气接头塞,上充气接头塞和下充气接头塞分别通过上充气接头连接部和下充气接头连接部与上充气接头和下充气接头外壁连接。
其中上充气接头和下充气接头对称位于内镜插入部两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中空的连接部,为坚硬异物提供存放的空间,避免异物坚硬、锐利突起直接接触食管壁,以免造成食管壁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食管异物取出保护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连接部,2.内镜插入部,3.上环形管状球囊,4.下环形管状球囊,5.上充气管,6.下充气管,7.上充气接头,8.下充气接头,9.上充气接头塞,10.下充气接头塞,11.上充气接头连接部,12.下充气接头连接 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一种内镜下食管异物取出保护管,如图1所示,包括医用硅胶材料制成的管状的连接部1,连接部1一端为膨大的内镜插入部2,沿内镜插入部2内壁设置有环形凹槽,凹槽内设置有乳胶材料制成的上环形管状球囊3,靠近连接部1另一端外壁设置有乳胶材料制成的下环形管状球囊4,下环形管状球囊4距连接部1边缘不小于5mm,所述上环形管状球囊3和下环形管状球囊4分别与上充气管5和下充气管6的一端连通,上充气管5和下充气管6另一端分别设置有上充气接头7和下充气接头8,上充气接头7和下充气接头8对称位于内镜插入部2两侧,上充气管5和下充气管6与上充气接头7和下充气接头8连接一端为游离状态,上充气管5和下充气管6中部固定在连接部1的外壁。
内镜插入部2的功能为:方便手部抓取操作,并能防止内镜操作过程中发生保护管脱落坠入消化道。其中上环形管状球囊3的作用主要是避免内镜充气时气体从保护管内溢出,影响内镜观察和操作。
下环形管状球囊4的功能为:其充气后可预防保护管以外气体外漏,影响内镜观察。同时可以扩张异物上段食管腔,使坎顿在食管壁内异物的锐利突起充分暴露,以便内镜下顺利抓取或套取异物,从而避免从食管壁内套取异物而导致食管的损伤或穿孔。
其中上充气接头7和下充气接头8均为空心圆台形,上充气接头7和下充气接头8内分别设置有与其内腔相同形状的上充气接头塞9和下充气接头塞10,上充气接头塞9和下充气接头塞10分别通过上充气接头连接部11 和下充气接头连接部12与上充气接头7和下充气接头8外壁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6011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