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化学血糖试纸的电极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60388.8 | 申请日: | 2011-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562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陈长青;张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正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7/26 | 分类号: | G01N27/26 |
代理公司: | 郑州天阳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13 | 代理人: | 聂孟民 |
地址: | 450001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化学 血糖 试纸 电极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传感技术领域的一种电化学血糖试纸的电极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市场上的几种商品血糖试纸的电极结构无外乎两种,一种是两电极结构,另外一种就是三电极结构。其主要的区别就是三电极有工作电极、参比电极及触发电极,多采用顶部吸血;而两电极只有工作电极和参比电极,没有触发电极,多采用侧面吸血。两种电极结构各有各的优势,但是也都有不足之处。侧面吸血的两电极结构由于在虹吸孔的构造方面不需要打孔,所以在规模化生产过程中容易控制,重现性较好。但是,由于用户可以在试纸的左右两端实施进样,经常会发生试纸正负极颠倒而造成误差;同时,由于没有触发电极,在样品没有充满整个虹吸孔的情况下也会读出数据,但是此数据偏低。这样就使这种电极结构的血糖试纸准确度和精确度差。顶部吸血带触发电极的三电极结构虽然不会出现上述情况,但在虹吸孔的构造方面没有两电极结构的方便,生产过程产品质量不易控制,重现性和准确度差,不利于规模化生产。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电化学血糖试纸的电极结构,可有效解决测试不准确,甚而测试失败及不易控制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试纸基片、电极和绝缘层,试纸基片呈长方形,沿长边的两边面上平行对称有第一碳电极和第二碳电极,两电极中间在试纸基片上设置有与两电极平行的碳油墨的缓冲区层,两电极的一端与缓冲区层上覆盖有平行相间开的绝缘层,两绝缘层间构成反应区槽,使用时反应区槽内装有试剂。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新颖独特,使用方便,可有效解决由于没有触发电极而采用两侧进样时出现的血液没灌满整个反应区而导致的血糖测试失败;解决采用两侧进样时正负极颠倒而造成的误差;解决三电极结构虹吸孔生产过程复杂、不易控制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部件分裂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由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试纸基片、电极和绝缘层,试纸基片4呈长方形,沿长边的两边面上平行对称有工作电极1和参比电极3,两电极中间在试纸基片上设置有与两电极平行的碳油墨的缓冲区层2,两电极的一端与缓冲区层上覆盖有平行相间开的绝缘层4,两绝缘层间构成反应区槽,使用时反应区槽内装有试剂。
所述的碳油墨的缓冲区层2宽度为0.5-1.5mm,工作电极和参比电极宽度均为0.5-1mm,工作电极和参比电极距碳油墨的缓冲区层的间距均为0.3-1mm;所述的工作电极和参比电极均为丝网印刷碳油墨电极;所述的绝缘层4为丝网印刷绝缘层。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工作电极和参比电极和血糖仪电极相连,本实用新型是综合现有技术两电极和三电极的优点,设计的一种新颖的两电极结构,这种结构的参比电极具有触发电极的作用,工作电极和参比电极结构一样,仍采用侧面吸血,所述的工作电极是指先进入样品的电极即为工作电极,后接触样品的电极即为参比电极,又充当触发电极。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突出的特点:
1、由于工作电极和参比电极之间缓冲区的存在,当血液从一侧进入未充满整个反应区时,缓冲区和单电极无法形成回路,血糖仪无法读出数据,不会造成测试偏差,只有血液充满整个反应区即到达另一电极时才会产生电流,血糖仪才会读出数据。这样两个电极先进入样品的那个点极即成为工作电极,后接触样品的电极既是参比电极,又充当了触发电极,保证了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由于工作电极和参比电极结构完全一致,无论从哪侧进样,同一样品的测量值保持一致,不会出现原来两电极从不同侧进样同一样品测量值有较大偏差的结果。
3、仍采用侧面吸血避免了虹吸孔构造方面的麻烦,使规模化生产简单化,重现性和准确性易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正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郑州正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6038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