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动机飞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61959.X | 申请日: | 2011-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516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周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15/30 | 分类号: | F16F15/30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黄行军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飞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发动机附件,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飞轮。
背景技术
发动机飞轮是一个转动惯量很大的圆盘,安装在发动机曲轴后端法兰盘上,飞轮外缘上压有一个齿图,可与起动机的驱动齿轮啮合,同时它的后面是离合器的一个接合面。其作用如同一个能量存储器,在做功行程中,发动机传输给曲轴的能量,除对外输出外,还有部分能量被飞轮吸收,从而使曲轴的转速不会升高很多,而在排气、进气和压缩三个行程中,飞轮将其储存的能量放出来补偿这三个行程所消耗的功,从而使曲轴转速不致降低太快。
发动机飞轮包括圆形飞轮本体以及沿飞轮本体的飞轮摩擦面的周边形成在飞轮摩擦面上的环形飞轮止口。飞轮止口与飞轮摩擦面的连接处设有退刀槽。退刀槽在飞轮本体径向上的截面轮廓由弧形段和以弧形段的靠近飞轮摩擦面的端点为切点朝飞轮摩擦面延伸形成的切线段构成。现有的发动机飞轮上的退刀槽的深度小于等于0.5毫米,退刀槽的切线段的延长线与飞轮摩擦面形成的夹角为20°。然而,通过对现有的发动机飞轮进行应力测试后,发现飞轮上退刀槽处很容易发生断裂,因而,降低了飞轮的安全系数,从而降低了飞轮的品质。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发动机飞轮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安全系数高、品质高且不良率低的发动机飞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飞轮包括飞轮本体和设 于飞轮本体的飞轮摩擦面上的飞轮止口,飞轮止口与飞轮摩擦面的连接处设有退刀槽,退刀槽在飞轮本体径向上的截面轮廓由弧形段和以弧形段的靠近飞轮摩擦面的端点为切点延伸形成的切线段构成,退刀槽的深度为1毫米~2毫米,退刀槽的切线段的延长线与飞轮摩擦面形成的夹角α为45°~70°。
较佳地,退刀槽的深度为2毫米。
较佳地,退刀槽的切线段的延长线与飞轮摩擦面形成的夹角α为60°。
较佳地,飞轮止口上等间隔地设有多个飞轮信号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增加了发动机飞轮的退刀槽的深度并增大了退刀槽的切线段的延长线与飞轮摩擦面形成的夹角α的角度,因而,退刀槽的根部与飞轮的接触受力面即飞轮摩擦面之间的距离增加,从而降低了飞轮的退刀槽处受到的应力,进而提高了发动机飞轮的安全系数和飞轮的品质。
通过以下的描述并结合附图,本实用新型将变得更加清晰,这些附图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发动机飞轮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发动机飞轮的主视图。
图3为图2中沿Z-Z线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
参考图1-4,本实施例的发动机飞轮包括圆形飞轮本体10以及沿飞轮本体10的飞轮摩擦面101的周边形成在飞轮摩擦面101上的环形飞轮止口11。飞轮本体10的中部沿飞轮本体10的圆周方向设有曲轴螺栓孔102和曲轴定位销孔103。飞轮止口11上等间隔地设有多个飞轮信号孔110。飞轮止口11与飞轮摩 擦面101的连接处设有退刀槽12。
详细地,参考图4,退刀槽12在飞轮本体10的径向上的截面轮廓由弧形段121和以弧形段121的靠近飞轮摩擦面101的端点为切点延伸形成的切线段122构成。而且,退刀槽12的深度h为1毫米~2毫米,退刀槽12的切线段122的延长线与飞轮摩擦面101形成的夹角α为45°~70°。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退刀槽12的深度h为2毫米,退刀槽12的切线段122的延长线与飞轮摩擦面101形成的夹角α为60°。
表1是现有的发动机飞轮的退刀槽处应力值和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飞轮的退刀槽处应力值的实验结果对比。
从上表可知,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飞轮的退刀槽处的应力较现有的发动机飞轮的退刀槽处的应力降低了40%。
由上述方案可知,由于增加了发动机飞轮的退刀槽12的深度并增大了退刀槽12的切线段122的延长线与飞轮摩擦面101形成的夹角α的角度,因而,退刀槽12的根部与飞轮的接触受力面即飞轮摩擦面101之间的距离增加,从而降低了飞轮的退刀槽12处受到的应力,进而提高了发动机飞轮的安全系数和飞轮的品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东风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6195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微型传动平带
- 下一篇:一种具有平衡系统的曲轴连杆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