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经纱总张力传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63047.6 | 申请日: | 2011-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557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周平;祝章琛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万工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L5/04 | 分类号: | G01L5/04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楼高潮 |
地址: | 21522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经纱 张力 传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织机领域涉及一种喷水织机,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应用于喷水织机的送经装置的经纱总张力传感器。
背景技术
经纱总张力传感器应用在喷水织机的电子送经装置上。电子送经装置由后梁、力传感器、控制机构和伺服电机组成。后梁受到所有经纱的作用力,在力作用下后梁移动并摆动,根据运动的幅度补偿经纱张力的变化。力传感器拾取后梁受力信号,经采样和数据处理后, 得到经纱总张力的瞬时变异状态,并作为经纱送出运动的控制信号,计算机通过程序自动调整电机的速度,送出相应的经纱长度,以保持稳定的经纱张力。
经纱送出运动的精度要求不高,送出运动要求每个或每二个织造循环的经纱总张力平均值不要出现突变,突变的总张力平均值在织物上产生稀密档或云织。由于梭口几何形状和棕框提升运动在纬密上形成周期性的不均匀性,由于停车的时间有长短,经纱张力和后梁位置随停车时间长短而变化,经纱送出运动不能补偿周期性的不均匀就会产生稀密档或云织。特别在高速织机上,稀密档或云织是影响布面质量的主要疵点。尤其在织纬密较低的平纹组织时,容易交替出现或大或小的纬距。
参见图1所示,现在织机上经纱总张力传感器用的是剪切式力传感器,将电阻应变片安装在弹性另件上,利用弹性另件的应变产生的电信号测量后梁受力。剪切式力传感器的优点是输出精度高,缺点是响应速度不够快。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剪切式力传感器响应速度不够快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经纱总张力传感器以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经纱总张力传感器,其包括一轴,所述轴包括一轴芯体,所述轴芯体的一端为一中空的颈部,另一端为一尾部,所述颈部上固连有一上联接板,所述尾部固连有一下联接板,所述颈部内设置有一加速度传感器,所述加速度传感器固定在所述上联接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加速度传感器安装方向顺应所述轴的中心线,所述加速度传感器的轴芯线与所述轴的中心线重合。
优选的,所述加速度传感器为微型加速度传感器。
所述加速度传感器安装在具有一定质量的轴上,所述轴的轴向连接着弹簧,力带动一所述轴产生轴向加速度。
不同质量的轴对应加速度传感器不同的量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加速度传感器采用微型加速度传感器具有成本低、过载能力强、体积小等特点;
2)本实用新型的经纱总张力传感器输出精度高,响应速度快。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剪切式经纱总张力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总经纱张力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揭示的总经纱张力传感器的上、下联接板的轴向视图
图4经纱总张力控制框图。
图中标号说明:1、轴芯体,2、上联接板,3、下联接板,4、颈部,5、加速度传感器,A、轴芯体的长度,B、下联接板和下联接板的直径,C、颈部的高度,D、颈部的直径,E、轴芯体的直径,F、上联接板和下联接板的厚度,N、上联接板和下联接板的联接孔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2、图3所示,一种经纱总张力传感器,其包括一轴,所述轴包括一轴芯体1,所述轴芯体1的一端为一中空的颈部4,另一端为一尾部,所述颈部4上固连有一上联接板2,所述尾部固连有一下联接板3,所述颈部4内设置有一加速度传感器5,所述加速度传感器5固定在所述上联接板2上。
进一步的,所述加速度传感器5安装方向顺应所述轴的中心线,所述加速度传感器5的轴芯线与所述轴的中心线重合。
优选的,所述加速度传感器5为微型加速度传感器。
优选的,所述颈部的高度C为50-70mm、直径D为50-60 mm。
优选的,所述上联接板和下联接板的厚度F为10-12mm、直径B为80-100 mm、联接孔径N为12 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万工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万工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6304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