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制冷设备高效率换热管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63903.8 | 申请日: | 2011-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932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2 |
发明(设计)人: | 朱岳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岳群 |
主分类号: | F28F13/12 | 分类号: | F28F13/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5000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冷 设备 高效率 热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制冷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制冷设备高效率换热管,适用于空调器、电冰箱、冷冻库等制冷设备作为部件。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调等制冷设备一般包括室外机的冷凝器和室内机的蒸发器。蒸发器和冷凝器均为换热器,包括换热管和换热管内的冷媒剂。蒸发器和冷凝器形成回路。冷媒剂在换热管内循环流转,在蒸发器的换热管吸收热量,并循环至冷凝器的换热管释放热量,实现制冷功能。
现有的换热管一般为空心的合金圆管,应用最广的有铜管和铝管,冷媒剂与换热管的内壁直接接触并发生热传递。因此,冷媒剂在换热管内流动时形成温度差异的内层和外层,内层冷媒剂未能与换热管充分接触吸热或放热。压缩机的功率是恒定的,无用功的增加必然导致压缩机工作时间延长而耗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冷设备高效率换热管,在直径相同、压缩机功率相同、换热管内换热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增加冷媒剂的流动性,以提高换热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制冷设备高效率换热管,包括管体和置于管体内的若干个换热倍增器;管体和换热倍增器之间设有供冷媒剂流通的间隙或/和镂空。
优选地,所述换热倍增器系相对独立于管体的固体件,表面设有凸起的刺或/和凹陷的沟槽。所述换热倍增器的最大径向长度不超过所述管体内径的1.5倍,以利于管体折弯时换热倍增器在管体内流动。
优选地,所述换热倍增器相对固定于所述管体的内壁,表面设有凸起的刺或/和凹陷的沟槽。
优选地,所述管体内壁设置有纵向的沟槽,以增加冷媒剂与管体的接 触面积,提高换热效率。
优选地,所述换热倍增器呈以下形状中的一种:花瓣状、喇叭状、树状、绞线状、伞状、金字塔状、螺旋状、圆球状、多面体球状、椭圆形球状、灯笼状球状、橄榄球状、环形体状、弹簧状、珠链、铁链、拉链、传动链链条状。
本实用新型制冷设备高效率换热管的有益效果是:在管体内设置换热倍增器,冷媒剂流动时受换热倍增器冲击而起到搅拌的作用,全部冷媒剂与管体内壁充分接触,提高了换热效率。在压缩机功率恒定的情况下,缩短了制冷时间,从而实现节能。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制冷设备高效率换热管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二的制冷设备高效率换热管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三的制冷设备高效率换热管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不视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约束: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制冷设备高效率换热管包括管体101和置于管体内的若干个换热倍增器102。换热倍增器102相对独立于管体101,系表面设有锥形刺的椭圆形小物体,通过管体101的端口装入管体101内。换热倍增器102的最大径向长度为管体101内径的1.2倍。制冷设备高效率换热管工作时,换热倍增器102跟随冷媒剂流动,对冷媒剂起到搅拌作用,使得包括处于管体101中心的全部冷媒剂均有机会与管体101内壁接触发生热传递,提高了换热效率。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制冷设备高效率换热管包括管体201和置于管体内的若干个换热倍增器202。换热倍增器202相对独立于管体201,系树状的小物体,通过管体201的端口装入管体201内。换热倍增器202的最大径向长 度为管体201内径的1.5倍。制冷设备高效率换热管工作时,换热倍增器202跟随冷媒剂流动,对冷媒剂起到搅拌作用,使得包括处于管体201中心的全部冷媒剂均有机会与管体201内壁接触发生热传递,提高了换热效率。
实施例三:
如图3所示,制冷设备高效率换热管包括管体301和置于管体内的若干个换热倍增器302。换热倍增器302相对固定于管体301的内壁,系表面设有圆柱状刺的椭圆形小物体。制冷设备高效率换热管工作时,换热倍增器302跟随冷媒剂流动,对冷媒剂起到搅拌作用,使得包括处于管体301中心的全部冷媒剂均有机会与管体301内壁接触发生热传递,提高了换热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岳群,未经朱岳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6390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