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固定夹扣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66097.X | 申请日: | 2011-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512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陈国书 | 申请(专利权)人: | 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禾昌兴业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B2/02 | 分类号: | F16B2/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129 江苏省苏州市高***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固定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固定夹扣,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可用来固定反折的软性排线的固定夹扣。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科技的突飞猛进,各种电子产品已日益普及地应用于我们的工作及生活当中。在各种电子产品中,软性排线被大量应用以做为讯号传输的途径。
用于传输讯号的软性排线在安装于电子产品时,常常需要将软性排线反折固定,以配合电子产品内部的空间大小,而一般传统使用的固定反折的软性排线的方法,皆是利用双面胶带贴合于软性排线后,再将软性排线反折并且利用胶带黏合来达到固定的目的。然而,此种传统的固定软性排线的方法在制程上并不方便量产操作,其需要先在软性排线上贴上双面胶带,然后将双面胶带上的胶膜撕掉,接着将软性排线反折,以使胶带贴合于另一侧的软性排线来达到固定的目的,所以并不适合于制程上的大量生产。此外,经过胶带贴合固定的软性排线,如果想要将已反折固定的软性排线重工的话,需要非常麻烦地将双面胶带从软性排线上去除,所以此种固定方法对于重工制程有非常不利的影响。
发明内容
传统软性排线利用双面胶带来达到反折固定软性排线的目的,容易有不利于制程上大量生产及重工制程的问题产生。本实用新型是利用在上盖的压合面及底座的承载面之间形成一可挟持反折的软性排线的空间,如此就可以达到稳定固持反折的软性排线的目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固定夹扣,是应用于固定一反折的软性排线,其中该固定夹扣包括一底座,该底座设有一承载面及位于该承载面两侧朝上方延伸的一第一侧壁与一第二侧壁,该第一侧壁上设有一卡扣部,该第二侧壁上形成一开口;以及一上盖,设置于该底座上,其中该上盖设有一压合面及位于该压合面两侧的一固定端与一自由端,该固定端是连接固定于该第二侧壁上,该自由端是设有一扣卡部,该压合面相对于该承载面设置以形成一挟持该反折的软性排线的空间,该扣卡部是干涉于该卡扣部以将该上盖固定于该底座上。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再提供一种固定夹扣,其特征在于该卡扣部是为一卡钩,该扣卡部是为一凹槽,该卡钩是可卡合干涉于该凹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再提供一种固定夹扣,其特征在于该承载面是为一粗糙表面。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再提供一种固定夹扣,其特征在于该压合面是为一粗糙表面。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再提供一种固定夹扣,其特征在于该底座的该承载面以及该上盖的该压合面是呈T字形。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再提供一种固定夹扣,其特征在于该反折的软性排线的折迭部是插入于该第二侧壁的该开口内,该反折的软性排线的凹口部是抵靠于该第一侧壁。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再提供一种固定夹扣,其特征在于该自由端与该第一侧壁之间形成一间距,该间距是大于该反折的软性排线的厚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再提供一种固定夹扣,其特征在于该底座、该第一侧壁、该第二侧壁及该上盖是为一体成型的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再提供一种固定夹扣,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侧壁的长度小于该第二侧壁的长度,且该第二侧壁上的该开口的长度大于该第一侧壁的长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再提供一种固定夹扣,其特征在于该开口的高度大小是实质等于该反折的软性排线的折迭部的厚度大小。
与传统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固定夹扣在固定反折的软性排线的步骤非常简单,只需要将反折的软性排线的折迭部与凹口部放置于底座的承载面上,接着利用上盖的压合面压抵于反折的软性排线并干涉卡扣于底座,即可达到固持反折的软性排线的目的,如此可解决传统利用双面胶带来固定反折的软性排线的容易有不利于制程上大量生产及重工制程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固定夹扣固定反折的软性排线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固定夹扣与反折的软性排线分离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固定夹扣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固定夹扣在另一方向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图3中的固定夹扣的侧视示意图。
以上各图当中的附图标记的含义是:
1固定夹扣
11底座
110承载面
111第一侧壁
112第二侧壁
113卡扣部
114开口
12上盖
120压合面
121自由端
122固定端
123扣卡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禾昌兴业电子(深圳)有限公司,未经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禾昌兴业电子(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6609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