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72425.7 | 申请日: | 2011-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684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06 |
发明(设计)人: | 宋忆宁;冷陈伟;周燕飞;高睿;吴海平;王令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04 | 分类号: | H01M2/04;H01M2/06;H01M2/3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1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池。
背景技术
电池作为一种新型的高容量、高输出功率、安全、环保、无污染的可充电电池,近年来在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PDA、电动汽车、空间站等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特别是电动汽车,电池作为新型环保、可循环利用能源,是现有新能源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但汽车为移动使用,即存在长期的震动和颠簸,电极和盖板一般采用绝缘密封件绝缘密封,由于不同材料的相互结合,结合力较弱,为结合薄弱环节,在电池颠簸过程中易造成电池密封松动,存在微量漏液现象,同时电池本身密封连接处的电解液渗液(或者爬碱)现象也一直是现有面临的不可避免的问题,泄露的电解液不仅会腐蚀损坏设备,而且会造成电池短路,使电池失效,同时存在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电池存在漏液造成电池短路,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提供一种能防止泄露电解液对设备和电池的进一步影响,防止电池短路,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包括壳体、位于壳体中的极芯、将极芯封装于壳体中的盖板组件及漏液保护结构,盖板组件包括盖板及贯穿盖板与盖板绝缘密封的用于引出电池内部电流的电极;电极的一端位于壳体内与极芯电连接,电极的另一端位于盖板外,穿过漏液保护结构;漏液保护结构位于盖板上表面,其中,漏液保护结构包括吸液元件。
优选,漏液保护结构还包括储液槽和保护片,其中,吸液元件位于储液槽中,保护片与储液槽封装,储液槽底部与盖板上表面接触。
进一步优选,储液槽的上边缘周边设有圆周槽,保护片边缘位于圆周槽中,保护片与储液槽间通过双面胶连接。
进一步优选,盖板上设有第一通孔,储液槽底部设有第二通孔,保护片上设有第三通孔,电极依次穿过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
进一步优选,第二通孔周边设有延伸入储液槽中的凸台,凸台与电极表面贴合。
进一步优选,储液槽底面为圆形,第二通孔位于储液槽底部中心;保护片表面为圆形,第三通孔位于保护片中心。
进一步优选,吸液元件为吸液填料,可以为粉末状填料填充在储液槽中,也可以为棉花等块状物位于储液槽中。
也可以优选吸液元件直接为吸液圈,吸液圈上设有第四通孔,电极穿过所述第四通孔,吸液圈可以是吸液填料压制的饼状物。
优选,漏液保护结构底面与盖板上表面通过双面胶连接。
优选,电极包括多个,漏液保护结构包括多个,其中,一个电极分别穿过一个漏液保护结构。
进一步优选,漏液保护结构还包括储液槽和保护片,吸液元件位于储液槽中,保护片与储液槽封装,储液槽底部与盖板上表面接触;储液槽底部设有第二通孔,保护片上设有第三通孔,其中,一个电极依次穿过一个漏液保护结构上的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
进一步优选,盖板上表面还设有绝缘垫板,绝缘垫板连接多个漏液保护结构的储液槽底部。
优选,电极包括多个,多个电极穿过一个漏液保护结构。
进一步优选,漏液保护结构还包括储液槽和保护片,吸液元件位于储液槽中,保护片与储液槽封装,储液槽底部与盖板上表面接触;储液槽底部设有多个第二通孔,保护片上设有多个第三通孔,多个电极分别依次穿过与其对应的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
优选,电极与盖板间夹持有绝缘密封件绝缘密封;绝缘密封件含有延伸出盖板外包覆在电极外表面的绝缘包覆件,电极和漏液保护结构夹持绝缘包覆件。
本实用新型在电池盖板与电极密封连接处设置漏液保护结构,可以使泄露的电解液不流到电池盖板上,防止电池产生短路等安全隐患,实现对电池的保护,避免电池失效,可以使电池得到长久利用,同时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吸液元件和储液槽可以很好的对渗漏的电解液进行存储,同时保护片易拆卸,易实现漏液保护结构中吸液元件的更换和储液槽中液体的转移,使其继续使用,不用复杂拆装,结构简单易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漏液保护结构进一步可以作为电池串并联连接的绝缘垫片,直接实现盖板表面绝缘,节约成本,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漏液保护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电池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电池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电池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7242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卸汽车的举升控制阀总成
- 下一篇:一种安规陶瓷电容器介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