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机舱污水分离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75333.4 | 申请日: | 2011-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797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发明(设计)人: | 孙正华;张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玄明环保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40 | 分类号: | C02F1/40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4 | 代理人: | 吕伴 |
地址: | 201604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舱 污水 分离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环保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机舱污水分离器。
背景技术
随着世界航运业的迅速发展,各国船舶吨位不断增加,特别是海上超大型船舶数量的增加,船舶对海洋环境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污染。其中船舶动力装置产生的含油污水(机舱舱底污水)是重要的污染源之一。国际海事组织(IMO)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MEPC)的每届会议,都会有一些新的公约或修正案出台,对防止海洋污染起到促进作用。
油水分离的方法较多,有物理分离法、化学分离法、电浮分离法等。物理分离法是利用油水的密度差或过滤吸附等物理现象使油水分离的方法,主要特点是不改变油的化学性质而将油水分离,主要包括重力分离法、过滤分离法、聚结分离法、吸附分离法、超滤膜分离法及反渗透分离法等。化学分离法是向含油污水中投放絮凝剂或聚集剂,其中絮凝剂可使油凝聚成凝胶体而沉淀,而聚集剂则使油凝聚成胶体使其上浮,从而达到油水分离的一种方法。就目前船用油污水分离器而言,由于化学絮凝法有二次污染、电解分离能耗高且有爆炸的危险,超滤膜分离法、反渗透分离法容易堵塞、剥落。所以在船上实际应用的油污水分离装置所采用的分离技术主要是重力分离、聚结分离法、吸附分离法、过滤分离法。而船用油污水分离器既有按它们当中的一种分离方法设计而成的,也有按它们当中的几种分离方法组合设计而成的。
上述的方法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例如:现有设备采用的聚结分离元件普遍为片状或波纹状或两者的组合,这种设备体积较大,受约束于船舶机舱空间,使得运输安装都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的分离器存在的体积大,运输安装不方便等问题,从而涉及了一种新的机舱油污水分离器。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机舱污水分离器,所述分离器主要包括聚结分离器、精分离器、专用泵、流量计、报警器、入口滤器、单向阀、电磁阀,所述聚结分离器由分布在聚结分离器内部中部的中部聚集分离部分和分布在中部聚集分离部分外侧的外侧聚集分离部分组成。
进一步的,所述中部聚集分离部分和外侧聚集分离部分中设有纤维状HDPE材料制成的聚集元件。
进一步的,所述精分离器内设有多介质过滤材料。
进一步的,所述报警器13控制连接电磁阀14、15。
进一步的,所述专用泵为将污水吸入设备的容积泵。
根据上述方案得到的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聚结分离器由内外两部分组成,污水进过内外两次聚结分离,处理效果更好。
(2)聚结元件采用HDPE的纤维状材料,接触面积更大,分离效果更好,有效地缩小了设备体积,并且在污油积累到一定厚度时自动排油。
(3)定期使用清水对聚结元件进行反冲洗可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4)精分离器作为后续处理,精分离器内为多介质过滤材料,有效吸附乳化油,提高出水水质。精滤器也可以用清水冲洗,使得多介质过滤材料再生,延长其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参见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新型机舱油污水分离器是结合重力聚结分离和吸附过滤分离为一体的新型机舱油污水分离器。
由图可知,该分离器主要由吸入滤器8、吸入单向阀7、清水电磁阀2、聚结分离器3、排油单向阀12、专用泵4、流量计5、精分离器6、报警器13、排放电磁阀14、回舱电磁阀15、控制箱等组成。
其中控制箱控制上述各个部件,用于实现整个分离器的自动运行。
清水水源1通过清水电磁阀2连接至聚结分离器3底部中间;聚结分离器3底部中间依次通过吸入单向阀7和吸入滤器8连接污水舱9;聚结分离器3底部外侧依次通过专用泵4、流量计5连接至精分离器6;聚结分离器3的顶部通过排油单向阀12连接至污油柜11。
精分离器6分别连接至报警器13和排放电磁阀14,并通过回舱电磁阀15连接至污水舱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玄明环保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未经玄明环保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7533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