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实现秧蔓折弯输送的半喂入花生摘果机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76917.3 | 申请日: | 2011-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321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张延化;胡志超;陈有庆;田立佳;计福来;刘敏基 | 申请(专利权)人: |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D29/00 | 分类号: | A01D29/0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何朝旭 |
地址: | 210014***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实现 折弯 输送 半喂入 花生 摘果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摘果机,尤其是一种半喂入花生摘果机,属于农业收获机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花生摘果机是近几年才开始推广应用的一种花生收获机械,按其喂入方式可分为全喂入式和半喂入式。花生摘果机械的实用新型创造较多,其较新的典型结构如申请号为CN201010123438.0的中国专利申请所公开,该花生摘果机包括机架、喂入装置、夹持输送装置、脱果装置、清选装置以及传动装置,夹持输送装置为一对闭环运转的夹持带,其夹持面具有粗糙凸起构造,夹持带横断面呈梯形,托带装置为多个托带轮及其支撑弹簧;托带装置亦可为托带轨,且一侧托带轨为活轨,另一侧为固定轨。喂入装置包括一对设有拨料翅片的喂入拨料盘。此类机械使用中存在的一大问题是,喂入结构复杂,花生秧由斜置变为直立喂入,喂入量小且易使花生秧杂乱无序,作业效率低,极易出现交接不畅、拥堵卡滞;另一问题是摘果之后的花生秧难以脱离夹持输送装置,很容易继续随夹持带运动(尤其是鲜花生),从而发生缠绕现象,而且恶性循环,致使机械无法继续工作。此外,该机还存在难以适应不同长度花生果秧的不足之处。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申请人提出了申请号分别为CN201010505996.3、CN201010506009.1,名称分别为半喂入式花生摘果机和水平喂入式花生摘果机的中国专利申请。前者的机架上装有驱动装置带动的夹持输送装置和摘果辊,夹持输送装置由夹持链和夹持板构成,一端是喂秧口,另一端是出秧口;夹持板的内表面与机架上的水平导板侧面相对,外表面通过一组弹簧与固定在机架上的支架衔接;夹持链环绕在水平面内,一侧边紧邻夹持板内表面;夹持板内侧的下方装有支撑在机架上的一对水平摘果辊,摘果辊的外圆间隔分布有摘果叶片,出秧口处装有与夹持链反向运转的垂直转轴拨秧轮,拨秧轮上方装有沿与夹持链输送分离方向延伸的导向杆;摘果后的花生秧输出时,可以产生与原先输送方向分离的趋势,脱离夹持输送装置,从而有效避免缠绕,确保机器可靠继续工作。后者包括安装在机架上的工作台;机架上装有驱动装置带动的夹持输送装置和摘果辊;夹持输送装置包括回环夹持链和夹持板;夹持板的上表面通过垂向压紧弹簧与固定在机架上的压秧杆衔接,下表面压持在邻近工作台上表面的夹持链上;夹持链内侧下方装有支撑在机架上的水平轴摘果辊,摘果辊的外圆间隔分布有摘果叶片;其锥形摘果叶片以渐进方式击打果秧,摘果效果好。
实践证明,上述两种摘果机各具优缺点。前者最突出的优点是双辊摘果,不仅摘果质量好,而且摘净率高于后者的1.2倍以上,明显高于后者;后者最突出的优点是水平喂秧,操作方便,因此其工作效率是前者的2-3倍,明显高于前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将上述两种机器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既操作方便、摘果效率高,同时又能保证摘果质量好、摘净率高的花生摘果机,从而提供更为理想的花生摘果设备。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花生摘果机包括具有工作台面的机架,所述机架上装有位于工作台面之上的夹持输送装置和位于工作台面之下的一对前低后高倾斜摘果辊;所述夹持输送装置由回环夹持链和夹持板构成,所述夹持板的上表面通过垂向压紧弹簧与固定在机架上的压秧杆衔接,下表面压持在邻近工作台上表面的夹持链上;其改进之处在于:所述工作台面具有位于两摘果辊之间上方的导秧槽,所述导秧槽前端装有秧蔓折弯输送导向杆,所述秧蔓折弯输送导向杆与夹持输送轨道呈倾斜角度,在夹持输送装置输入端至所述摘果辊输入端的前段,由工作台面之上延伸到工作台面之下。
工作时,将待摘花生秧水平放置在工作台上,使其果实端朝前有序进入夹持输送装置的输入端,其秧蔓上部将被夹持,并在夹持链的驱动作用下自动送进,其秧蔓下部即果实端在达到摘果辊位置之前,将在秧蔓折弯输送导向杆的导压作用下,由原先的水平状态逐渐折弯为竖直状态后,进入两摘果辊之间,在摘果叶片的击打作用下花生果实纷纷与秧蔓分离。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不仅从机械结构上将以水平状态夹持输送花生秧的夹持输送机构与对垂直花生秧进行摘果的一对摘果辊组合起来,而且借助秧蔓折弯输送导向杆,巧妙解决了花生秧由摘果之前的水平状态,逐渐过渡成秧蔓上部保持水平以便输送、而秧蔓下部即果实端竖直以便进入摘果辊之间的折弯状态,结果既机构简单、操作方便、作业效率高,又摘净率高、摘果质量好,从而使上述现有两种摘果机扬长避短,效果十分显著。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未经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7691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