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绝缘子的导线固定卡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81761.8 | 申请日: | 2011-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308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23 |
发明(设计)人: | 刘晓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艾能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7/22 | 分类号: | H01B17/22 |
代理公司: | 上海硕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51 | 代理人: | 刘峰 |
地址: | 201201 上海市浦***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绝缘子 导线 固定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电线路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绝缘子的导线固定卡。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20KV以下的架空输电线路使用针式绝缘子固定导线,导线与绝缘子连接固定一直沿用金属线绑扎固定。架空线路使用绝缘子支撑、固定导线,绝缘子承受导线的全部荷载。由于没有统一的固定方式,在线路施工、改造、维护中,常常会遇到绝缘子与导线固定工序、固定方式和固定用材料选取不一。
设计针式绝缘子的固定导线卡,将有助于针式绝缘子与导线固定的规范化,提高输电线路中绝缘子与导线固定的施工效率。
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绝缘子的导线固定卡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绝缘子的导线固定卡,以对现有技术中绝缘子与导线固定的施工效率低下的缺陷进行改进。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绝缘子的导线固定卡,包括接触部、设置在所述固定卡顶部的至少一个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对称设置在所述接触部的两侧;所述接触部为设置在所述绝缘子底部的凹陷。
较佳地,所述接触部为一半圆形结构。
较佳地,所述接触部为设置在凸出于所述绝缘子底部的长方体处的凹陷,所述接触部为一半圆形结构。
较佳地,所述绝缘子为针式绝缘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绝缘子的导线固定卡由于在绝缘子上增设了固定卡结构,有益于绝缘子与导线固定的规范化,由此在固定绝缘子与导线的施工中带来较高的效率。在不增加绝缘子的材料、不改变其形状、也不增减导线与其的接触面积的前提下,设计绝缘子与导线接触面的固定方式,即固定卡,仅改变制作工艺就改进了绝缘子固定导线的性能。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绝缘子的导线固定卡的一具体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左视图。
图3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具体实施例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一种绝缘子的导线固定卡5,包括接触部20、设置在固定卡5顶部的固定孔10,固定孔10对称设置在接触部20的两侧。绝缘子为针式绝缘子。
接触部20为设置在凸出于针式绝缘子底部的长方体处的凹陷,接触部为一半圆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绝缘子的导线固定卡由于在绝缘子上增设了固定卡结构,有益于绝缘子与导线固定的规范化,由此在固定绝缘子与导线的施工中带来较高的效率。在不增加绝缘子的材料、不改变其形状、也不增减导线与其的接触面积的前提下,设计绝缘子与导线接触面的固定方式,即固定卡5,仅改变制作工艺就改进了绝缘子固定导线的方式。
本实用新型中的固定卡5采用的材料需要具有较好绝缘强度和机械强度,如塑料、金属、复合材料等。根据导线的型号、在线路中使用条件和绝缘子顶部结构的不同,固定卡5的大小形状不同,制作工艺形状各异。
为使固定卡5的机械性能不因固定方式改变受到影响,固定卡5的材料、形状有特别要求。为不影响绝缘子在固定导线情况下的机械受力强度,固定卡5的大小和位置布局、形状应严格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绝缘子的导线固定卡5在输电线路中用途非常广泛,在施工、改造、维修线路中,导线固定在绝缘子上时是必不可少的。
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接触部20为设置在针式绝缘子底部的凹陷,接触部20为一半圆形结构。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艾能电力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艾能电力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8176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