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尾门安装工具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91259.5 | 申请日: | 2011-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950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袁祖新;黎哲成;叶德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65/06 | 分类号: | B62D6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3 | 代理人: | 冯梦洪 |
地址: | 545007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安装 工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身安装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尾门安装工且。
背景技术
现有车身车间调整线安装尾门时,先用手逐个把后门活动面铰链翻转至一定的安装角度,在双手托起后门总成(14KG)窗框搬移到运转的线上装配,后横梁的4个螺栓孔和尾门铰链螺栓的间隙只有1MM,而尾门铰链螺栓在刚接触孔时,如双手稍微有一点移动,就造成铰链翻转,很难把铰链螺栓直接对孔,操作者需把后门整体取下重新调整铰链翻转角度,直到对进孔内。有时需重复多次才能成功。
这种安装的缺陷是:(1)这种安装技术严重影响装门节拍,同时用双手托着门还需要用眼睛观察,上下对铰链螺栓孔,容易和顶盖发生碰撞或取下笨重的尾门时接触地面碰凹,造成外观质量缺陷;在安装时甚至出现尾门与门框的偏移,造成后续的返修。(2)尾门的重量相当大,托着尾门安装和前/后、左/右移动对好螺栓孔,严重不符合人机工程,容易造成人身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加快安装速度、防止尾门被撞造成的外观损坏、避免人工托着尾门安装的汽车尾门安装工具。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种汽车尾门安装工具,其在尾门框内,并且包括导轨和安装框架,导轨固定在车身上部,安装框架通过导轨左右前后地移动并包含带开关的气缸、双爪装置、卡槽、操作杆、滑动导杆,卡槽固定在尾门框的上框,气缸通过驱动滑动导杆来上下移动双爪装置,双爪装置通过滑动导杆向下移动到与尾门铰链活动面夹紧固定成安装角度,用手握住焊接在框架中部的操作杆移动到安装处,在轻微移动操作杆,使尾门铰链加紧面的螺栓进入安装孔内后打紧螺母。打开操作杆上控制汽缸的开关,双爪装置通过滑动导杆向上移动,松开尾门夹紧固定的铰链,退出固定的后门。
设计的汽车尾门安装工具,主要对尾门铰链下部面进行夹紧固定成需要的安装角度,提高一次安装成功率,减少对孔时间。不用担心接触后横梁孔位时铰链翻转,在滑动导轨和平衡器的作用下,单手握住操作杆可轻松提起尾门至运动的流水线上,因尾门铰链下部面夹紧固定成需要的安装角度,不用担心铰链在一般外力下发生翻转,握住操作杆使尾门铰链螺栓进入安装孔内,在自重下,门和安装工具下降,顺利进入后横梁安装孔内,一次成功。这样就加快安装速度、防止尾门被撞造成的外观损坏、避免人工托着尾门安装。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尾门安装工具的左视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尾门安装工具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2所示,这种汽车尾门安装工具,其在尾门框内,并且包括导轨和安装框架,导轨固定在车身上部,安装框架通过导轨左右前后地移动并包含带开关12的气缸7、双爪装置8、卡槽9、操作杆10、滑动导杆11,卡槽9固定在尾门框的上框,气缸7通过驱动滑动导杆11来上下移动双爪装置8,双爪装置通过滑动导杆向下移动到与尾门铰链活动面夹紧固定成安装角度,由手操作的操作杆焊接在安装框架中部,轻微移动操作杆,使尾门铰链夹紧面的螺栓进入安装孔内后打紧螺母。打开操作杆上控制汽缸的开关,双爪装置通过滑动导杆向上移动,松开尾门夹紧固定的尾门铰链,退出固定的车身。
优选地,导轨包括左右移动安装框架的横向导轨1和前后移动安装框架的纵向导轨4,二者之间设有滚联接块3,横向导轨1上设有横向导轨滚轮2,纵向导轨4上设有纵向导轨滚轮5。
优选地,导轨和安装框架之间设有平衡器6。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1.关闭气缸开关,使双爪工具上升到固定位置;
2.把安装工具放进尾门框内,移动安装框架使卡槽固定在尾门框上边缘;
3.打开气缸开关,气缸推动双爪工具下降,卡住固定尾门铰链成需要的安装角度;
4.双手移动操作杆,轻提尾门到车身的尾门框进行安装;
5.不用担心接触后横梁孔位时铰链翻转,微调操作杆来调整尾门铰链螺栓进孔角度,当螺栓全部对准孔位时,后门在自重下,门和安装工具下降,顺利进入后横梁安装孔内;再打开气缸开关,气缸连杆带动双爪工具上升脱离铰链,用手下压操作杆,取出安装工具,然后依次打紧4个后门安装铰链螺母,完成安装。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9125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