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建筑用带肋钢筋连接套筒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93899.X | 申请日: | 2011-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659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06 |
发明(设计)人: | 蓝兴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蓝兴文 |
主分类号: | E04C5/16 | 分类号: | E04C5/16 |
代理公司: | 重庆辉腾律师事务所 50215 | 代理人: | 侯春乐;卢胜斌 |
地址: | 402365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建筑 用带肋 钢筋 连接 套筒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带肋钢筋的器件,尤其涉及一种建筑用带肋钢筋连接套筒。
背景技术
带肋钢筋,也叫螺纹钢筋、变形钢筋或螺纹钢,这类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中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钢筋混凝土生产中更是不能或缺;目前,对两根带肋钢筋的钢筋头进行连接时通常采用连接套筒,我国建筑工业行业标准(JG163-2004)中对连接套筒的材质、螺纹连接强度、质检标准、包装运输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标准”中并未对连接套筒的外形作出明确规定;
目前通用的连接套筒其结构为:连接套筒上设置有中孔,中孔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内螺纹用于与钢筋头螺纹连接,连接套筒外壁光滑,整体成圆柱形;
发明人在实践中发现,前述结构的连接套筒在使用时存在问题,这种问题主要体现在:由于连接套筒表面光滑,导致连接套筒和混凝土结合部之间的附着力与带肋钢筋和混凝土结合部之间的附着力不一致,进而导致钢筋混凝土上连接套筒埋设位置处的结构体存在局部质量隐患,使钢筋混凝土受力时连接套筒处的钢筋混凝土不能与带肋钢筋处的钢筋混凝土同步分担荷载应力,严重时有可能使钢筋混凝土在连接套筒处发生断裂或剥离。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中的问题,为了提高连接套筒与钢筋混凝土之间的附着力,消除钢筋混凝土上连接套筒处的局部隐患,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建筑用带肋钢筋连接套筒,包括连接套筒本体,其改进在于:连接套筒本体外表面设置有多条外凸的肋,有别于现有技术中的表面光滑的连接套筒,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套筒上的肋可有效提高连接套筒与混凝土之间的附着力,消除钢筋混凝土上连接套筒处的局部应力薄弱点。
在前述结构的基础上,连接套筒本体上的肋的优选设置方式有:所述肋,或者是沿连接套筒本体周向设置的横肋,或者是沿套筒本体轴向设置的纵肋,或者横肋和纵肋同时设置。
为了使连接套筒本体的受力情况与带肋钢筋的受力情况相互一致,本实用新型还作了如下改进:连接套筒本体上的肋的形状及排列关系,与连接在连接套筒本体上的带肋钢筋上的肋的形状及排列关系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连接套筒上设置了肋后,可明显增强连接套筒与混凝土之间的附着力,消除了现有的钢筋混凝土在连接套筒处存在局部隐患的问题;进一步地,按相同形状和排列关系制作连接套筒和带肋钢筋上的肋,使连接套筒和带肋钢筋的受力一致,使钢筋混凝土整体的结构稳定性得到加强。
附图说明
一种建筑用带肋钢筋连接套筒,包括连接套筒本体1,其改进在于:连接套筒本体1外表面设置有多条外凸的肋;肋可以增大连接套筒本体1与混凝土之间的接触面积,明显提高连接套筒本体1与混凝土之间的附着力,显然,这都是外表光滑的连接套筒所不能比拟的。
连接套筒本体1上的肋与建筑上,尤其是带肋钢筋2上的肋的结构形式相似,既可以是纵肋也可以是横肋,还可以纵肋、横肋同时设置;纵肋可以增大连接套筒本体1的截面面积,增强连接套筒本体1的抗剪切强度;横肋可有效提高混凝土对连接套筒本体1的握裹力,增强连接套筒本体1与混凝土之间的附着力,使得连接套筒本体1与带肋钢筋2以及混凝土一起协同承担应力;当纵肋和横肋同时设置时,纵肋和横肋可以设置为相交也可设置为不相交(不相交时其结构类似月牙钢筋上的肋的分布形式),当纵肋和横肋相交时,纵肋除了可以起前述的作用外,纵肋还可以改善横肋的受力性能,在纵向方向支撑横肋的受力面,减少横肋上凸缘处的应力集中,从而提高横肋的机械强度,间接地提高连接套筒本体1与混凝土的握裹力。
在前述结构的基础上,为了更进一步地提高连接套筒本体1和带肋钢筋2受力的一致性,可以将连接套筒本体1上的肋的形状和分布形式制作为与带肋钢筋2上的肋的形状及排列关系相一致,从而使得连接套筒本体1和带肋钢筋2的受力情况相一致,大大改善钢筋混凝土的结构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现有的连接套筒与带肋钢筋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2、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套筒时,连接套筒与带肋钢筋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蓝兴文,未经蓝兴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9389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