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袖珍电子查线器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95421.0 | 申请日: | 2011-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751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13 |
发明(设计)人: | 王德如 | 申请(专利权)人: | 芜湖市神龙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2 | 分类号: | G01R31/02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方琦 |
地址: | 2412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袖珍 电子 查线器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路检测装置的电路,尤其涉及一种检测暗敷在墙内的电路开断状况的袖珍电子查线器电路。
背景技术
现有的暗线电路检测装置有数字感应电笔,能够检测暗敷在墙内的线路是否有电,或线路的感应电压,但无法正确检测出断线电路的断点,不能对线路检修工作带来实质性帮助。为了能够快速找出断线电路的断点,方便线路维修人员对断线电路进行维修,就需要一种能够方便、快速地检测出断线电路断点的电路检测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袖珍电子查线器电路,以解决现有技术只能检测暗敷在墙内的线路是否断路而不能进一步检测出断线电路的断点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袖珍电子查线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阻R与场效应管VT漏极D电连接构成的串联支路一,发光二极管VD1负极与晶体二极管VD2正极电连接构成的串联支路二,所述串联支路一与串联支路二相互并联电连接,所述场效应管VT源极S和晶体二极管VD2负极电连接在直流电源E负极上,所述发光二极管VD1正极电连接在直流电源E正极上,所述场效应管VT漏极D通过电阻R也电连接在直流电源E正极上,所述场效应管VT漏极D与晶体二极管VD2正极之间串联有电容C,所述直流电源E所在支路上还串联有开关K,所述场效应管VT栅极G上电连接有感应金属片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能够快速、有效地检测暗敷在墙内的线路是否断线,并能够检测出断线电路的断点,有效地提高了检测维修的工作效率,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成品体积小,便于携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电阻R与场效应管VT漏极D电连接构成的串联支路一,发光二极管VD1负极与晶体二极管VD2正极电连接构成的串联支路二,串联支路一与串联支路二相互并联电连接,场效应管VT源极S和晶体二极管VD2负极电连接在直流电源E负极上,发光二极管VD1正极电连接在直流电源E正极上,场效应管VT漏极D通过电阻R也电连接在直流电源E正极上,场效应管VT漏极D与晶体二极管VD2正极之间串联有电容C,直流电源E所在支路上还串联有开关K,场效应管VT栅极G上电连接有感应金属片M。
场效应管VT选用3DJ6或3DJ7型普通结型场效应晶体管,要求饱和漏极电流小于1毫安,发光二极管VD1须选用直径5毫米的超高亮度红色发光二极管,晶体二极管VD2选用正向导通电压约0.2V的2AP9锗二极管,电阻R采用1/8W碳膜电阻,电容C采用10M10V电解电容,开关S采用6毫米*6毫米小型立式轻触开关,亦可用磷铜片自行弯制,直流电源E采用微型氧化银扣式电池以缩小整体体积。
感应金属片M与场效应管VT,电阻R组成感应式交流信号放大器,电容C和发光二极管VD1、晶体二极管VD2组成交流信号电压倍增光显示电路。
在未进行检测工作时,按下查线器的开关K,因场效应管VT处于零偏状态,其漏极D与源极S间始终是导通状态,电容C无交流电信号输出,由于发光二极管VD1正向导通压降约1.6V,晶体二极管VD2正向导通压降约0.2V,两者串联后的正向导通压降可选1.8V左右,所以1.5V的电池不能直接使VD1点亮。
当查线器靠近220V交流电源线时,与场效应管VT栅极G电连接的感应金属片M就会感应到微弱的交流电压信号,从而使场效应管VT以50HZ的频率不断的导通与截止,控制电容C通过电阻R和晶体二极管VD2不断充电,又通过场效应管VT、直流电源E(这里直流电源E的电压与电容C两端充电电压叠加,峰压可达2.7V)和发光二极管VD1不断放电,使发光二极管VD1获得合适工作电压从而导通发光,从而检测出断线电路的断点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芜湖市神龙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芜湖市神龙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9542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