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物联网的车载移动蓄热供热设备的管理监控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97902.5 | 申请日: | 2011-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572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陈文兵;周培祥;路生吉;李贵波;薛明;孟兆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路生吉 |
主分类号: | G05B19/418 | 分类号: | G05B19/418 |
代理公司: | 济南日新专利代理事务所 37224 | 代理人: | 王书刚 |
地址: | 250018 山东省济南市槐***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联网 车载 移动 蓄热 供热 设备 管理 监控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采用物联网技术进行管理监控车载移动蓄热供热设备运行的系统,属于移动蓄热供热设备管理监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目前世界上第二位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长期以来,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粗放型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使能源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改革能源消费方式,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已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供热行业作为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集中供热已逐渐成为中国城镇的主要供热方式。但现有的热电联产和区域锅炉房供热等大集中供热模式,也带来了建设投资巨大、节能减排水平不高、管网过长损耗严重、供热调节不灵活、供热成本较高和收缴费用困难等诸多弊端;同时,也无法满足非采暖地区、非采暖期以及集中供热管网未覆盖地区诸多新建小区、企事业单位、体育场馆、宾馆、健身娱乐场所等特殊热用户的供暖及供热水需求。目前我国城市中钢铁、电力、化工等高耗能工业行业有大量工业余热、废热以蒸汽和高温烟气等形式被排放而白白浪费,而上述热能用户依靠自备燃油、燃气锅炉来产生热能,造成热量浪费和优质能源消耗双重能耗损失,这种热能供给与需求失配矛盾已成为我国供热行业发展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利用高性能相变蓄热材料的相变过程可进行热能的吸收、存储和释放,利用相变蓄热换热设备可将热电厂、钢铁厂等高能耗单位的余热、废热回收储存起来,通过牵引车的运输为无集中供热管网或供热成本较高区域的用户提供供暖和热水供应服务,从而实现热量排放单位和热量使用单位的热量循环利用,达到一次节能、两次减排的目的。
目前已出现一些利用蓄热储能技术进行移动供热的车载移动蓄热供热设备或装置,如中国专利文献 CN 201621764 U公开的《工业余废热移动供热装置》、CN 201476261 U公开的《智能移动供热设备》、CN 101963469 A公开的《相变材料蓄热供热装置》、CN 2755550 Y公开的《可移动式高密度相变蓄热装置》、CN 101968240 A 公开的《一种利用相变蓄热球的移动供热装置与方法》等。车载移动蓄热供热设备的运行包括工业余热、废热热源处的采热和蓄热过程、热能用户处的放热和供热过程以及装置的远程运送过程,其运行管理体系是一个涉及工业余热、废热回收,移动热能配送以及节能减排的复杂运行管理监控系统。
物联网(IOT,internet of things)顾名思义就是用网络将事物都联起来,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物品与网络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
目前,物联网技术还没有在车载移动蓄热供热设备的运行过程中应用,无法对车载移动蓄热供热设备采集热量的时间、地点、车次以及释放热量的时间、地点、车次和车辆位置进行实时管理监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车载移动蓄热供热设备运行过程中的管理监控状况,提供一种能够实时管理和监控车载移动蓄热供热设备运行过程的基于物联网的车载移动蓄热供热设备的管理监控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基于物联网的车载移动蓄热供热设备的管理监控系统,采用以下技术解决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路生吉,未经路生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9790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膨胀型涂料组合物
- 下一篇:氧化固化型醇酸改性硅酮丙烯酸类共聚物的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