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液力透平的叶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98238.6 | 申请日: | 2011-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483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25 |
发明(设计)人: | 杨孙圣;孔繁余;陈斌;许荣军;黄学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蓝深制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F01D5/14 | 分类号: | F01D5/14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程化铭 |
地址: | 2115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透平 叶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力透平的叶轮,该液力透平的叶轮适用于高压液体能量回收用离心式或混流式的液力透平。
背景技术
泵是完全可逆式机械。高压能量回收用液力透平的原理是通过高压泵的反运转,将高压液体具有的压力能转化为泵转子的旋转机械能,从而实现对高压液体能量的回收,因此又称为可逆式泵。该装置常用于功率小于2000KW的能量回收装置中。
目前,液力透平是通过选择合适的泵,使其运行于透平工况,实现对高压液体能量的回收利用。这种形式的液力透平叶片形状为后弯形,形状如图2所示。该后弯形的叶片,其包角通常大于100°,叶片的出口安放角在10°至40°之间,叶片的数量通常不多于9片。叶片呈后弯形,即叶片的弯曲方向与叶轮旋转方向相同。具有该后弯形叶片的液力透平的效率通常不高于泵的效率。液力透平的效率较低问题,客观上制约了其在更广范围内的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液力透平的叶轮,可以有效提高液力透平的效率和运行稳定性。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液力透平的叶轮,包括前盖板、后盖板和叶片,叶片固定连接在前盖板和后盖板之间,所述的叶片呈前弯形,叶片的包角在20°-130°之间;叶片的进口安放角 其中,β2表示叶片的进口安放角,u2为叶轮进口处的圆周速度, 为叶轮进口处的轴面速度,α2为叶轮的绝对液流角;叶片的出口安放角 其中,β1表示叶片的出口安放角, 为叶轮出口处的轴面速度,u1为叶轮出口处的圆周速度。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效率高。现有的液力透平的叶轮,叶片的包角通常大于100°,叶片的出口安放角通常在10°至40°之间,叶片呈后弯形,叶片的数量一般不多于9片。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力透平的叶轮,叶片呈前弯形。其中的叶片包角在20°-130°之间,叶片的进口安放角由公式 确定,叶片的出口安放角由公式 确定。这种结构的叶片可有效减小液力透平叶轮内部的水力损失。与现有的后弯形叶轮的液力透平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力透平的效率可提高2-5%。
2.体积小。与后弯形叶片的液力透平的叶轮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前弯形叶片可使液力透平的叶轮外径减小10-15%。这有利于减小液力透平的体积和重量,节约材料。
3.运行稳定,可靠性高。与后弯形叶片的液力透平的叶轮相比,具有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前弯形叶片的多级液力透平,在叶轮外径相同的情况下,级数少,因此运行稳定,可靠性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液力透平的叶轮结构示意图。
图2背景技术中提及的液力透平的叶片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液力透平的叶片结构示意图。
图4是开式液力透平试验台的结构连接框图。
图5是两种形状液力透平通过开式液力透平试验台测试的外特性曲线。
图中有:1、前盖板,2、后盖板,3、叶片,4、电机,5、高压泵,6、调节阀,7、流量计,8、电脑,9、测功机,10、液力透平,11、压力变送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将液力透平的叶轮内部的流动近似分成无数个(一般为1个至5个)流面。以某一个流面上的叶片骨线为例说明叶片的结构。
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液力透平的叶轮,包括前盖板1、后盖板2和叶片3,叶片3固定连接在前盖板1和后盖板2之间。叶片3呈前弯形。前弯形是指叶片3的弯曲方向与叶轮旋转方向相反。叶片3的包角在20°-130°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蓝深制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大学,未经南京蓝深制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9823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