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烟尘除碳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08594.1 | 申请日: | 2011-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771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15 |
发明(设计)人: | 王彭;李宏;王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阳光辅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4C5/28 | 分类号: | B04C5/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4407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烟尘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具体涉及将含硅烟尘进行硅、碳分离的除碳分离器。
背景技术
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烟尘,如直接排放,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危害周边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影响绿色植物生长,因此,工业烟尘的治理对净化环境至关重要,烟尘虽然有害,但是,其中也有很多粉尘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可回收利用,如其中的硅粉,在烟尘治理过程中,通过除尘器收集这些粉尘时,往往会同时把其中的杂质也一同回收,因此,在烟尘治理系统中,需要设置一分离装置,将有用粉尘与杂质进行有效分离,除碳分离器就是针对含硅烟尘的特性,设置在烟尘治理系统中的可将烟雾中的硅、碳有效分离的预处理装置。
现有技术中,常用的除碳分离器结构不合理,除碳效果不甚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烟尘除碳器,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常用的除碳分离器结构不合理,除碳效果不甚理想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由主筒1、附筒2、进风口8、出风口9、风量调节开关7组成,进风口8连通主筒1侧面;主筒1和附筒2上端连通;主筒1与附筒2上端安装风量调节开关7;主筒1及附筒2内分别设置主筒芯管5、附筒芯管6,主筒芯管5和附筒芯管6的上端相通并与出风口9相连,主筒1和附筒2的下端分别安装带有端盖的主筒卸灰口3和附筒卸灰口4。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烟尘除碳器,还具有如下特点:所述主筒卸灰口3的截面与主筒1的截面之比为0.3-0.5∶1。
所述附筒卸灰口4的截面与附筒2的截面之比为0.4-0.6∶1。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后,当含尘气体从进风口进入主筒,气流在向心力的作用下沿主筒旋转向下,大部份粗颗粒的碳.杂质从主筒与芯管之间的间隙经风量调节开关进入附简,剩余的含硅烟尘在主筒中旋转沉淀后,烟气又通过主筒中芯管从出风口排出,而进入附筒中的含碳烟尘经沉淀碳杂质后,气体在向心力的作用下通过附筒芯管至出风口,从而达到硅粉与碳杂质分离的目的。本实用新型卸灰口与主、附筒截面比例合理,除碳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符号说明:1.主筒;2.附筒;3.主筒卸灰口;4.附筒卸灰口;5.主筒芯管;6.附筒芯管;7.风量调节开关;8.进风口;9.出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烟尘除碳器,由主筒1、附筒2、进风口8、出风口9、风量调节开关7组成,进风口8连通主筒1侧面;主筒1和附筒2上端连通;主筒1与附筒2上端安装风量调节开关7;主筒1及附筒2内分别设置主筒芯管5、附筒芯管6,主筒芯管5和附筒芯管6的上端相通并与出风口9相连,主筒1和附筒2的下端分别安装带有端盖的主筒卸灰口3和附筒卸灰口4。
所述主筒卸灰口3的截面与主筒1的截面之比为0.4∶1。
所述附筒卸灰口4的截面与附筒2的截面之比为0.5∶1。
最后应说明的是: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阳光辅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大阳光辅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0859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