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利用超声波强化的吸收式制冷机发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09982.1 | 申请日: | 2011-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115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31 |
发明(设计)人: | 汤勇;韩晓东;李军辉;欧栋生;葛子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25B27/00 | 分类号: | F25B27/00;F25B15/06;F24J2/46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罗观祥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超声波 强化 吸收 制冷机 发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吸收式制冷发生器,具体是指一种利用超声波强化的吸收式制冷机发生器。
背景技术
将太阳能用于制冷,其市场前景极为广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一般民用建筑物,如酒店、办公楼、医院等,空调耗能已占总耗能的50%以上,给能源、电力和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人们关注的焦点已由原来的空调价格转向空调是否节能、环保方面。太阳能制冷空调的特性和技术特点决定了其是满足节能、环保空调的理想选择。其利用无毒、无害的制冷介质,是绿色环保型空调;运行费用低,无运动部件,寿命长,无噪声;同时,其最大优点在于季节匹配性好,太阳辐射和制冷负载具有一致性,系统制冷能力随着太阳辐射能的增加而增大,这正好与夏季人们对空调的迫切需求一致。
在各种太阳能空调制冷技术中,吸收式制冷是成本相对最低,最易实现产业化的技术。目前已经实现商品化的产品大多是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然而由于太阳能辐照密度低和其时空不均匀性及现有太阳能集热系统本身性能的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单靠太阳能无法稳定的提高吸收式制冷系统所需的热水,只能靠辅助热源加热的方式维持吸收式制冷机组的正常运行,这大大降低了太阳能的利用分数。迄今为止,大多数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都工作在中高温段,在低温段的高效太阳能制冷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且低温段的太阳能制冷系统效率较低,尚无成熟的商业化应用。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利用超声波强化的吸收式制冷机发生器,提高了低品位热源的利用效率和制冷机的制冷效能。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利用超声强波化的吸收式制冷机发生器,包括壳体,在壳体内设置有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换热水箱、换热管,所述换热水箱箱体的一个端面阵列分布有向箱体内延伸的柱状盲孔,所述换热管的冷凝端外露于换热水箱外,蒸发端置于柱状盲孔内,换热水箱的侧壁开设有太阳能热水入口、太阳能热水出口;所述换热水箱置于壳体的内底部或者置于壳体的内侧壁;所述壳体内侧壁还设置有超声波发生器,所述换热管的内壁为毛细结构。
所述换热水箱的箱体内间隔设置有挡流板,所述挡流板交错分布在柱状盲孔的阵列之间。
所述挡流板固定安装在与柱状盲孔相对的换热水箱的箱体内壁上;所述挡流板也可以固定安装在与柱状盲孔相应的换热水箱的箱体内壁上。
所述太阳能热水入口和太阳能热水出口分别设置在换热水箱的纵向的对应两端,也可以分别设置在换热水箱的同一侧的边沿。
所述柱状盲孔延伸至换热水箱的那端距离换热水箱的内壁≥10mm~15mm;在壳体的顶部设置有液体工质水蒸气出口,壳体的侧壁设置有液体工质入口和液体工质出口;所述超声波发生器的安装方向与壳体内液体工质的液面垂直方向的夹角在0°~90°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换热水箱箱体的一个端面阵列分布有向箱体内延伸的柱状盲孔,所述换热管的冷凝端外露于换热水箱外,蒸发端置于柱状盲孔内,换热水箱的侧壁开设有太阳能热水入口、太阳能热水出口;本发明不因单个换热管的质量而影响整个吸收式制冷机的性能,从整体上提高了发生器性能。而且部分热管出现质量问题可以进行更换从而大大降低了其维修成本。
(2)本实用新型相比传统的管壳式换热器,其提高了换热效率及传热均匀性。
(3)通过将超声波发生器技术应用于降压吸收式制冷循环的发生过程中,在不改变循环模式、保证制冷效能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发生器所需驱动热源的发生温度、提高热源利用温差,能源利用率高。
(4)利用超声波的声流效应与空化效应,强化溴化锂溶液的传热传质过程,改善在低品质热源驱动下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效能,使其更加适合于低品质热源驱动的吸收式制冷系统。
(5)挡流板可以更好的使换热水箱内的太阳能热水蛇形流动,具有延缓流动速度,从而更好的使换热管转移热量,致使对低品位热的利用条件不再如此苛刻以及提高了制冷剂的制冷效能。
(6)本实用新型技术手段简便易行,成本低廉,技术效果积极,便于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换热器的冷凝端那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换热器的内部结构分布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换热管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换热器的冷凝端那面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0998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