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不对称的双触点断路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11598.5 | 申请日: | 2011-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231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05 |
发明(设计)人: | 刘振忠;孙海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施耐德电器工业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71/10 | 分类号: | H01H71/10;H01H7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王冉 |
地址: | 法国吕埃*** | 国省代码: | 法国;F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不对称 触点 断路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断路器。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不对称的双触点断路器。
背景技术
现有断路器属于一种能够关合、承载和开断正常回路条件下的电流,并能够关合、在规定的时间内承载和开断异常回路条件(包括短路条件)下的电流的开关装置。一般地,现有断路器的部件包括跳扣、锁扣、上连杆、下连杆、动触头支架、动触头和两个静触头,其中,动触头包括两个动触头触点,每个静触头都设置有一个静触头触点。断路器的触头系统采用一种对称结构,动触头触点和静触头触点都具有相同的形状、尺寸及材料。
但是,当采用具有上述结构的现有断路器时,在正常负载下的开合操作时以及短路情况下都会出现失效的情况。失效的现象在正常负载和短路情况下都表现为一侧动触头触点烧毁。
在正常负载下的失效原因如下。上述这种对称的结构有利于均衡地分配开断时的电弧在动触头触点和静触头触点上的能量,使其受到同等的消耗。然而,由于实际情况下,理想的对称是无法实现的。在现有断路器上,通常的情况是其中一个动触头触点先于另一个动触头触点分开,造成先分开的动触头触点的消耗大大高于设计值而过早地烧毁失效。
在短路情况下的失效的原因如下。电弧因灭弧系统的不稳定而发生不希望的跑动,从而使电弧电压降低,造成灭弧时间加长。并以此造成触点的过度消耗。
因此,需要对现有断路器进行改善从而克服现有断路器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防止断路器的触头触点在开断操作和闭合操作的情况下出现失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不对称的双触点断路器。所述双触点断路器包括第一动触头、静触头、触头弹簧、动触头支架、上连杆、下连杆、跳扣、锁扣和机构支架。所述第一动触头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所述第一动触头通过所述触头弹簧而弹性地连接至所述动触头支架。所述动触头支架具有与所述第一动触头共用的枢轴。所述静触头固定地安装至所述双触点断路器,所述静触头设置有静触头触点。所述上连杆的一端可枢转地连接于所述跳扣,所述上连杆的另一端可枢转地连接于所述下连杆的一端,所述下连杆的另一端可枢转地连接于所述动触头支架。所述跳扣和所述锁扣可枢转地安装至所述机构支架。所述双触点断路器还包括第二动触头和开断驱动杆,所述第二动触头可枢转地设置在所述双触点断路器中,所述第二动触头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动触头触点,所述第二动触头的另一端连接至接线端子。所述第一和第二触点通过与所述静触头触点和所述第二动触头触点的接触和分离实现电流的接通和分断。所述开断驱动杆可枢转地设置在所述双触点断路器中,并且配置成在所述双触点断路器的开断过程中受所述动触头支架的驱动而作顺时针旋转,由此驱动所述第二动触头沿逆时针旋转以使所述第二动触头触点远离所述第二触点。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不对称的双触点断路器能够保证第一触点先于第二触点从静触头触点分离开,使99%的电弧能量置于第一触点与静触头之间,这样,第二动触头从第二触点离开使电弧的熄灭在开断操作的完成时变得非常容易且稳定,电弧熄灭后不会重燃,电弧熄灭时间变短并且稳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在正常负载下,所述双触点断路器的开断操作和闭合操作是通过使操作弹簧移动越过所述上连杆而实现的。所述开断驱动杆配置成,在正常载荷下所述操作弹簧越过所述上连杆进行开断操作时,所述操作弹簧驱动所述上连杆绕所述上连杆和所述跳扣连接的连接点作逆时针转动,带动所述下连杆进而带动所述动触头支架和所述第一动触头作顺时针转动,由此使所述第一触点离开所述静触头触点。所述第二动触头随着所述第一动触头作顺时针转动,直到所述第二动触头的连接有接线端子的那端抵靠所述开断驱动杆。随后,所述动触头支架继续转动至抵靠所述开断驱动杆,致使所述第二动触头在所述开断驱动杆的作用下作逆时针转动,从而使所述第二动触头触点离开所述第二触点,由此实现正常负载下所述双触点断路器的开断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施耐德电器工业公司,未经施耐德电器工业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1159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导航装置
- 下一篇:一种HCV蛋白酶抑制剂筛选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