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动充气的气动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15653.8 | 申请日: | 2011-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428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李复活;李红宇;李雪锋;李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门峡速达节能新能源科技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60G13/14 | 分类号: | B60G13/14;B60K8/00 |
代理公司: | 郑州红元帅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17 | 代理人: | 杨妙琴 |
地址: | 47200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充气 气动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气动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汽车气压减震器自动充气的气动汽车。
背景技术:
环境污染,能源枯竭,人们正在探索、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来驱动汽车。现已发现和开发的如:风力汽车、磁动力汽车、太阳能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但这些新能源汽车结构复杂,体型笨拙,效率低下,且不适合长途运行,因此这些新能源汽车实际用途不大,因此没能够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气动汽车,是利用压缩空气发动机来驱动。压缩空气存储在储气罐5中,罐内空气通过空气喷射器进入发动机的一个狭小气室,促使空气膨胀。膨胀后的空气会向下推动活塞11,从而转动曲轴为汽车提供动力。没有内燃机、变速箱和油箱,不用燃料,结构简单,操作容易,维修方便,对环境没有污染。
如果说一辆汽车的整车质量为一千二百公斤,哪么分布在汽车四个减震器上的平均重量为、每个减震器承受压强为三百公斤,汽车在负载时,四个人的人体重量应该为二百四十公斤,也就是说,每个减震器所承受的压强应该为三百六十公斤。汽车在运行时,由于惯性与不平的路面会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力,因而,汽车在运行时,每个减震器所承受的上下收缩力、会增加至大约十倍,也就是说,汽车负载运行时每个减震器所承受的反馈压强为三千六百公斤。而目前汽车用减震器大多是气压减震器3,减震器在承受压强时,气压缸内的空气承受这些压强,造成这些压强的浪费,造成汽车动力能源的消耗,资源浪费,如何将减震器所承受的这部分压强从新回收利用,对技术人员来说还是一个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综上所述,为了克服现有技术问题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动充气的气动汽车,它是将气压减震器的排气孔与气动汽车的储气罐连接,利用汽车对气压减震器施加的压强使气压减震器内的空气从缸体内流出,为气动汽车的储气罐充气,进而为气动汽车补充动力,从而降低能耗,回收能源。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自动充气的气动汽车,包括底盘及车轮,其中:底盘中部设置有储气罐,储气罐的进气口与气压减震器的排气孔通过进气管连通,储气罐的出气口与气动发动机的进气口通过高压气管连通,气压减震器设置在气动汽车的车轮处的底盘上,气压减震器包括缸体、活塞、减震杆、上连接件及下连接件,缸体为一端封口的空心管状件,下连接件固定在缸体的封口端,活塞设置在缸体内,活塞将缸体内腔分割成上空腔及下空腔,上空腔及下空腔相互隔绝,活塞固定在减震杆的一端,减震杆的另一端从缸体的开口端穿出,且与上连接件固定,减震杆及活塞与缸体活动连接,缸体上设置有排气孔,排气孔与缸体的下空腔对应。
进一步,所述的进气管上依次设置有空气调节器及阀门,空气调节器设置在靠近气压减震器的一端,空气调节器的进气口连通排气孔,空气调节器的出气口与阀门的进气口连通,阀门的出气口连通储气罐的进气口。
进一步,所述的空气调节器为二位三通换向阀,二位三通换向阀的一个出气口连接进气管,另一个出气口连通大气。
进一步,所述的储气罐为扁平罐体结构,其表面为瓦楞型,储气罐由碳纤维材料制成或由玻璃纤维材料制成。
进一步,所述的储气罐与底盘为一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是将气压减震器的排气孔与气动汽车的储气罐连接,利用汽车对气压减震器施加的压强使气压减震器内的空气从缸体内流出,为气动汽车的储气罐充气,进而为气动汽车补充动力,从而降低能耗,回收能源。
2、本实用新型的储气罐的表面为瓦楞型,储气罐由碳纤维材料制成或由玻璃纤维材料制成,碳纤维及玻璃纤维为高强度材料,且储气罐与底盘一体结构,融合体设计方案,结构紧凑、简单、坚固安全。本实用新型的储气罐不光强度高容积大不变形、而且使汽车底盘更坚固,更简单、更有效的解决了气动汽车储气罐存放难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气压减震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门峡速达节能新能源科技研究院,未经三门峡速达节能新能源科技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1565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