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白光LED楼宇可见光数字传输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17303.5 | 申请日: | 2011-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688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06 |
发明(设计)人: | 何宁;熊军生;廖欣;何志毅;赵中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B10/10 | 分类号: | H04B10/10 |
代理公司: | 桂林市持衡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5107 | 代理人: | 陈跃琳 |
地址: | 541004 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白光 led 楼宇 可见光 数字 传输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数字传输系统,具体涉及一种白光LED楼宇可见光数字传输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建设的持续发展,企业、小区、道路建设的规范化,楼宇智能化、信息化传输得到逐步开展和普及。目前城市楼宇间无线信息传输大多采用激光和红外技术,虽然目前激光和红外光源具有可靠和隔离电气干扰等特点,但仍然存在以下不足:激光通信通常需大功率激光源和大量资金支持,激光存在安全问题,可能会对人眼和人体产生伤害;红外光源发射功率有限,传输过程易被尘埃、雨水等物质吸收,通信距离短,红外线也存在安全问题,可被人眼的晶状体、虹膜和睫状体吸收,可能导致视网膜的损伤;此外,激光和红外光皆不能作为照明光源,传输光路复杂,接收对准技术要求高,在楼宇间短距离通信的应用受到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传统楼宇无线光通信(激光、红外)功耗高、成本大、安全和功能单一等问题,提供一种具有照明与通信的双重功能的白光LED楼宇可见光数字传输系统。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白光LED楼宇可见光数字传输系统,包括光发射模块、大气信道和光接收模块;光发射模块和光接收模块分别架设于相隔一定距离的楼宇楼顶;大气信道位于光发射模块和光接收模块之间。光发射模块包括发射单片机控制电路、信号输入处理电路、驱动电路和白光LED光源;发射单片机控制电路经由信号输入处理电路与驱动电路相连,驱动电路连接白光LED光源。光接收模块包括接收光学系统、光电探测器、信号处理输出电路、接收单片机控制电路;接收光学系统经由光电探测器与信号处理输出电路相连,信号处理输出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接收单片机控制电路。白光LED光源与接收光学系统位置相对,两者之间通过大气信道进行信号无线传输。
上述方案中,所述白光LED光源包括采用阵列形式排列而成的LED面光源和光杯,LED面光源设置在光杯的焦点处。
上述方案中,所述信号输入处理电路为采用差分曼切斯特编码的光信号FPGA编码电路。
上述方案中,所述驱动电路包括LED恒流驱动模块和亮度控制电路,其中LED恒流驱动模块的输出端分为两路,一路通过亮度控制电路与白光LED光源相连,另一路则直接与白光LED光源相连。
上述方案中,所述驱动电路内还设有光敏电阻。
上述方案中,所述接收光学系统为光学透镜。
上述方案中,所述光电探测器为PIN光电二极管。
上述方案中,所述信号处理输出电路包括前置放大电路、自动增益控制电路、限幅电路和光信号FPGA解码电路组成,其中前置放大电路与光电探测器相连,前置放大电路的输出端经由自动增益控制电路连接至限幅电路,限幅电路与光信号FPGA解码电路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特点:
1、采用对人眼和人体无伤害的辐射光白光LED构建一种新颖的LED室外可见光传输系统,这样不仅可利用现有的传输线路进行通信链路扩展、无需另外架设传输介质便可进行快速灵活组网;而且可见光通信具有不占用无线电频谱、无电磁干扰和保密性好等光通信传统优势,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能够同时实现照明和通信的双重功能;
2、系统白天不进行照明,当有数据传送时,启动白光LED光源,并进行数据传输,传输完毕关闭白光LED光源;而在晚上时则可在照明的基础上,同时进行数据传输;
3、采用差分曼切斯特编码能够有效解决传统编码长连零问题,保证在发送数据时LED不发生闪烁现象;
4、在强背景光(太阳光)干扰下,采用适当的光学系统进行光路处理,实现LED室外可见光有效传输,在标准照明条件下,传输距离可达30-50米,接收灵敏度可达到-30dBm;
5、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安全性好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白光LED楼宇可见光数字传输系统的系统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1730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