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地震地下流体观测井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18421.8 | 申请日: | 2011-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307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杨多兴;薛自求;刘耀炜;谢富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V1/40 | 分类号: | G01V1/40;G01V8/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5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震 地下 流体 观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球物理和防震减灾技术领域,是一种测定地震前兆孔隙压扩散系数异常动态信息的方法,采用高分辨率光纤维传感器,采集地震剪切波激发的动态孔隙压数据,根据孔隙压的传播理论与极大似然反褶积时空守恒方法获取与剪切波关联的动态孔隙压扩散系数特征尺度,为地震预测提供具有震源物理意义的科学的决策参数,主要设备是地震观测井结构及光纤维传感器、基于布里渊散射时域解析模式测定原理的孔隙压数据解析系统、动态孔隙压扩散系数极大似然反褶积时空守恒方法数据解析系统和基于权重积分传递函数的数据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中国是地震灾害多发的国家,已造成严重生命财产损失,获取具有震源物理意义的特征参数,提高地震预测能力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对优质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具有重大的国家战略安全和经济意义。
地壳流体对地震前兆最为敏感,包涵丰富的震源物理动态信息,地下水位受大气降水、固体潮、地壳应力及地震剪切波的影响,监测地震地下水位异常变化,已经成为国内外提取地震前兆的主要途径之一。
中国地震局登记的地震地下水位观测井587个水位测项,安装地震地下水位测定仪器即:数字化观测仪器LN-3型与模拟观测(图纸记录)SW-40型,采集井水位的动态变化数据,根据人为经验判定井水位异常变化(突跃、振荡现象)是否为地震前兆。
地震震源产生的剪切波激发孔隙压波,孔隙压波扰动地震观测井和其所在含水层中的流态,导致井水位发生变化,井水位变化存在滞后效应,其时间尺度超过了地震激发的孔隙压波传播的周期,孔隙压波传播特征为高频信号衰减慢,低频信号衰减快。
地震地下水位数字化观测仪器LN-3型采用石英压力传感器,采样频率1/60赫兹,接收函数采用观测井井水位变化产生的压力差与电压之间的关系,通过电缆将电压信号传输给终端数据处理系统,监测的井水位动态信号信噪比低、频带窄、信号不稳定,仪器漂移严重,易被雷电击毁,传感器易受电磁干扰、发生短路负载等缺陷,难以获取可靠的地震前兆数据,而且制造成本和运营成本高,有很大的局限性。模拟观测(图纸记录)SW-40型模拟记录使用浮子式传感器,存在采样率低、噪声高的缺陷。传统的监测井水位动态变化数据难以获取地震震源物理信息。
因此,开发一种信噪比高、空间动态分辨率高、信号稳健的地震前兆孔隙压扩散系数异常动态信息的方法,获取具有震源物理意义的地震预测参数,是一个越来越需要正视、迫切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获得信噪比高、空间动态分辨率高、信号稳健的地震前兆孔隙压扩散系数异常动态信息的方法,为此提供一种为了实现获得异常动态信息的地震地下流体观测井,以该观测井中的空间高分辨率光纤维传感器采集地震剪切波激发的孔隙压动态响应数据,并通过极大似然反褶积时空守恒方法获取与剪切波关联的动态孔隙压扩散系数特征尺度的技术。采用该观测井中的高分辨率光纤维传感器,采集地震剪切波激发的动态孔隙压数据,根据孔隙压的传播理论与极大似然反褶积时空守恒方法获取与剪切波关联的动态孔隙压扩散系数特征尺度,为地震预测提供具有震源物理意义的科学的决策参数,主要设备是地震观测井结构及光纤维传感器、基于布里渊散射时域解析模式测定原理的孔隙压数据解析系统、动态孔隙压扩散系数极大似然反褶积时空守恒方法数据解析系统和基于权重积分传递函数的数据处理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提供一种地震地下流体观测井,该观测井垂直于地层走向设置,观测井深依据观测井所在位置的岩石种类确定,深度约20-100米,观测井中心居中安装了耐腐蚀密封不锈钢套管,采用水泥在观测井底部和顶部固定套管,形成观测井水泥浆密封圈底层和顶层,另外在不锈钢套管的轴向中心位置,采用不锈钢卡固定套管,其特征在于,在套管和井壁之间的空隙中,按90度圆心角间隔均匀埋置了4根传输频带宽度在30兆赫至数百兆赫之间的多模光纤维,该光纤维呈螺旋形状,4根多模光纤维的底端采用耐腐蚀水泥固定在井底;在套管和井壁之间的空隙中填充直径约为0.5-1毫米的均匀矿石颗粒,形成了均匀的孔隙介质层。
对于所述的地震地下流体观测井,当观测井位于裂隙发育的饱和花岗岩中时,观测井深度控制在20-50米。
对于所述的地震地下流体观测井,当观测井位于孔隙发育的饱和砂岩中时,观测井深度控制在50-100米。
对于所述的地震地下流体观测井,套管外周与观测井井壁之间的距离为2-3厘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未经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1842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太阳能主动跟踪装置
- 下一篇:一种柴油发电机组新型负荷实验装置